舊嘉義眷村 新經國新城

文字-A A +A

【記者陳俊嘉、李憶璇/嘉義報導】

  從民國九十四年至今,嘉義市眷村居民全數入住經國新城已有四年,這四年間居民們慢慢地適應和原先眷村平房式建築不同的公寓大廈。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由於經國新城居民主要為軍眷人員,且以老年人口居多,所以慢慢衍生出和一般公寓不同的社區現象。

新社區 舊情感

  經國新城的居民組成以原本的眷村人口為主,由於地緣以及歷史因素,眷村居民們通常從以前就認識,有些眷村第一代甚至熟識達五十年以上,常常可以看到眷村第一代的居民們坐在公寓外的長椅上聊天敘舊。眷村第二代則大多從小就認識,現在多為軍公教退休人員,在閒暇之餘投入了社區發展的工作。新馨社區關懷營造協會總幹事關家瀛表示,因為從小在眷村長大,受眷村文化的耳濡目染,長大後自然想保存這些快消逝的眷村文物以及歷史,進而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這些社區發展成員,因為從小就生長在同一個環境,現在又在為眷村文化保存努力,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股團結的氣氛。新馨社區關懷營造協會志工張嘉臨說:「因為工作關係,眷村居民都已認識五十年之久,一般社區鄰居可能當個十年就沒了。」

新社區 新現象

社區老人們聊天。記者陳俊嘉/攝影

  由於經國新城在當初分配房屋時,沒有將原本眷村的住戶關係考慮進去,造成原本眷村互動密集的住戶關係分散化,打破原有的人際網絡,使得原本是鄰居的住戶,在搬遷到經國新城後可能得面臨相隔一棟大樓的情形,人際關係必須重新建立。經國新城居民柳愛珍表示,由於公寓住宅形式的關係,相較於原本眷村比鄰相談的情形,住戶與住戶之間的活動空間較為封閉,和以前那樣開放的聊天空間已經很少了。另外,因為當初設計不當,原本應該是公園的土地改建為大型商家,相較於眷村原本的可用來當籃球場的廣場,經國新城的公共空間顯得較為不足。有鑑於此,經國新城的住戶們開始在一樓的開放空間搭建小棚子,成為居民下午泡茶、聊天以及跳健康操的場所。關家瀛說:「這樣的小棚子別棟的住戶看到了,覺得不錯,所以也蓋了一個。」這些棚子建成後,成為了居民新的集會場所,是一個重新凝聚社區關係的地方。

  由於經國新城是公寓式社區,所以當初眷村居民在入住時發生了適應問題,因新社區如一般大樓外型一致,和生活了五十幾年的眷村平房相當不一樣,導致老年人時常認不出自己的住所,加上公寓高樓上下不方便,降低了居民出門意願。有鑑於此,聖馬爾定醫院和新馨社區發展協會合作開設「活泉之家」,舉辦健康檢查或跳健康操鼓勵老年人出門活動。另外,因為高齡人口偏高,所以外籍看護也進駐了經國新城。新馨社區關懷營造協會理事長陳小鯨表示,下午時分常常可以看到「大陸幫」、「越南幫」或是「印尼幫」等外籍看護帶著老人們分區而坐,形成一種奇異又有特色的景象。

  眷村居民在搬進新式公寓大樓後,出現了許多不同於原本眷村或其他一般公寓式建築不一樣的社區現象,而這些新現象的產生顯示新社區人際關係的重新建立以及人口老化問題,也讓嘉義新眷村產生不同的面貌。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8.03.13

中正E報

加入時間: 2008.03.13
4,531則報導
2,200則影音
576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9:43

山豬吊禁用? 保育與文化的拉扯

2024-06-10
瀏覽:
1,557
推:
0
回應:
0
8:20

理髮旋轉燈 帶你進入美髮摩登

2024-06-10
瀏覽:
1,110
推:
1
回應:
0
10:00

歷史轉身 蔗田間的軌道記憶

2024-06-10
瀏覽:
1,094
推:
0
回應:
0
2:45

眠月線 沉睡於山林的秘境

2024-06-04
瀏覽:
3,767
推:
3
回應:
0
2:54

視障按摩師 超越偏見的自立之路

2024-06-03
瀏覽:
3,096
推:
0
回應:
0
2:21

走進社區大學 與在地緊密連結

2024-06-03
瀏覽:
2,907
推:
0
回應:
0
3:01

美麗建築成蚊子館 無人管理挑戰

2024-05-27
瀏覽:
4,523
推:
1
回應:
0
2:53

嘉義獨特廟宇文化 民雄騎虎王廟

2024-05-27
瀏覽:
3,385
推:
0
回應:
0
3:00

藝術之後 文物修復的情與理

2024-05-27
瀏覽:
2,845
推:
1
回應:
0

嘉市無形文化資產 隍義堂什家將

2024-05-20
瀏覽:
3,025
推:
0
回應:
0

舊嘉義眷村 新經國新城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617篇報導,共12,87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617篇報導

12,87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