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遍佈全球 恐進入人體影響健康onTV

嵌入:
文字-A A +A

 

NS:海洋聲音

 

標一: 限塑政策擴大 微粒仍充斥海洋

 

OS:根據聯合國統計,每一分鐘就有一部垃圾車的塑膠廢棄物倒入海洋,造成嚴重的生態汙染,估計再過30年,海洋裡的塑膠垃圾將和魚類一樣多,最終將會影響食物鍊和人類健康。

因此,台灣從民國91年開始推動限塑政策,107年擴大塑膠袋管制,規定商家不得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108年也針對塑膠吸管推出系列政策。希望藉由法令的引導,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推動,讓販賣業者,配合政策逐步改變營業模式,民眾也能間接調整消費習慣。

 

儘管政府推動政策減少塑膠用量,但過去長年累積的垃圾,帶來的塑膠微粒汙染仍然存在在大海當中,間接影響人類的健康。

海洋大學講座教授 邱文彥:塑膠它會到海上去了以後,因為透過這個光,特別是紫外線,它(塑膠)慢慢會碎裂、分解,隨著時間以後,它慢慢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小的顆粒。(這些顆粒)可能會有夾雜、夾帶了非常多的重金屬,或者是我們所謂的環境賀爾蒙。

 

標二:看不見的塑膠微粒 藏身日常生活

 

CG:塑膠微粒定義、分類 1:20-1:31

 

OS:塑膠微粒又稱微塑膠,在國際學術界的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總共分成五大類,硬質塑膠,像是寶特瓶的瓶蓋;軟質塑膠,則像是便利商店內的食品包裝;發泡塑膠,像是可以保溫的保麗龍;而塑膠纖維,則像是漁線、漁網,以及最後一個圓形塑膠粒,則像是塑膠原料。

其實,塑膠微粒隨處可見,像是隱形眼鏡,如果配戴者處理不當,將鏡片沖進水槽或是馬桶,也可能在水中分解出塑膠微粒,造成汙染。

除了隱形眼鏡,日常生活中必備的洗衣機,在高速運轉下,雖然洗去了髒污,但隨之脫落的衣料纖維,也成為塑膠微粒的幫兇,透過排水管線進入海洋,這些看似微小的動作,對環境所帶來的傷害,不容小覷。

 

塑膠微粒以及其夾帶的有害物質,會隨著海洋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生物鏈過程中,對海洋生物的身體機能,像是血液或是細胞等產生影響。

海洋大學講座教授 邱文彥:在它(海洋生物)的體內的生理機能,就會產生很大的一個改變,產生改變以後可能,人類又去捕撈它,所以我們也有可能會吃下去,這些很多細小微粒的這個塑膠。

黑潮基金會發言人 林東良: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就直接舉出來,它就說,我們人一周就吃掉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膠微粒,因為自來水,或是寶特瓶的礦泉水,或者是食鹽,裡面都有了,對,那所以其實累積下來是,就是這樣子在發生。

國立海生館副館長 陳德豪:在化學上面的話,可能這些塑膠本身製造過程當中,添加的化學物質,或者它在海水當中,吸附的這些汙染物,若有機會到被生物吃進去,然後再釋放出來,可能會有就是,造成毒性汙染的可能。

 

標三:新創無人機 處理微塑汙染

OS:因此,近年來台灣的新創公司為了解決海洋中的塑膠微粒問題,開發了特殊機器,透過無人機將海洋當中的塑膠微粒回收,重新製造,並賣給原料廠商落實「循環經濟」的理念。

新創環保公司創辦人 洪以柔:無人船來做一個自動化的採集,也就是我們在岸上,只要設定這個GPS的定位,船就會自動跑、自動蒐集,那這樣我們再把這個水樣,就是我們機台所設計的這個抽屜,的這個裡面的塑膠微粒的水樣拿去進行檢驗跟分析,就可以分析出這條川、這個港口裡面含有多少數量的塑膠微粒。

新創環保公司創辦人 邱申富:它的內層其實有分兩層、上下兩層,那裡面下層的部分,主要就是直接靠結構去控制那個水流形成圍繞的漩渦,然後把那個漩渦,那個漩渦會把小顆粒通通困在裡面,然後乾淨的水會流到上層,然後再從後方排掉。

 

標四:當微粒變成危害 妥善處理尤重要

 

OS:海洋是流動的,近年來也有研究發現,在人煙罕至的海島,也能發現嚴重的塑膠垃圾汙染,這代表,世界各地的垃圾都會經由海洋環流飄向四方,想解決問題,還有賴國際之間的合作。

黑潮基金會發言人 林東良:在沒有人去到的高山,或者是南極,它都可以找到塑膠微粒,對,那在這種沒有人去的山,或者是沒有人去到的深海,其實也都有這些塑膠微粒的存在的時候,那就只是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就是在我們的整個地球的水循環系統裡面,塑膠微粒已經無所不在了,所以它才可以去到那些我們人去不了的地方。

 

OS:為了因應與年俱增的海洋塑膠垃圾,2019年的G20高峰會當中,各國達成共識並通過「大阪藍海願景」,希望能在2050年逐漸減少海洋塑膠垃圾。

黑潮基金會發言人 林東良:有很多的科學預測就是告訴我們,在2050年的時候,海裡面的塑膠可能就會比魚還要多,對甚至可能在2050年的時候,海裡面可能會沒有、感覺不到生機的。

海洋大學講座教授 邱文彥:要解決海洋的漂流垃圾問題、塑膠微粒的問題,不是一個國家能單獨來完成,它必須跨區域性的合作、國際性的合作,而且全世界要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採取一種聯合的措施、合作的手段,你才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

 

標五:拉近海洋距離 從親海做起

 

OS:台灣雖然四面環海,但從前在戒嚴時期,海邊通常會有軍隊看守,這也讓許多台灣人在不知不覺當中,對海洋產生了距離感。

因此,現今政府可以提出更多宣導政策,不論是研究、教育、立法、管理都非常重要,讓民眾離海洋更進一步,才會開始了解海洋,愛護海洋,甚至是保護海洋。

海洋大學講座教授 邱文彥:我們既然是一個四面環海的一個國家,那我們會希望,政府採取比較積極的作為,讓民眾去親海,你只有親近海洋,你才會了解海洋,到最後才能夠愛護海洋,甚至保護海洋,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一步一步來的一個過程。

OS:不論是政府政策,還是學校教育,海洋保育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你我的共同努力,才會讓海洋變得更好。

李文馨 陳沛錡 羅立邦 採訪報導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11.10.11

世新Online

加入時間: 2011.10.11
3,283則報導
2,936則影音
562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4:55

「茶」尋出路 百變樣態重現茶葉風光

2024-05-20
瀏覽:
1,044
推:
0
回應:
0
3:04

從萌芽到菜餚的銀耳之旅

2024-05-20
瀏覽:
952
推:
0
回應:
0
1:34

義築走進偏鄉部落 永續發展下的國產木材成首選

2024-05-20
瀏覽:
1,020
推:
0
回應:
0
1:45

八斗國小竹搖琴班 多元教學豐富孩子視野

2024-05-20
瀏覽:
951
推:
1
回應:
0
3:08

傳統竹藝再發展 超過一甲子的手藝傳承

2024-05-20
瀏覽:
875
推:
0
回應:
0
5:20

十二夜條款後 流浪動物福祉提升了嗎

2024-05-20
瀏覽:
1,074
推:
2
回應:
0
5:01

小島魅力談 地方創生全民響應

2024-05-20
瀏覽:
850
推:
0
回應:
0
5:21

百年刺繡恐消失 手藝求作新未來

2024-05-20
瀏覽:
748
推:
0
回應:
0
1:36

動保鬥士李火山 生命教育改變世界

2024-05-20
瀏覽:
937
推:
0
回應:
0
1:40

北車守護神 重燃無家者生命之火

2024-05-20
瀏覽:
966
推:
0
回應:
0

塑膠微粒遍佈全球 恐進入人體影響健康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937篇報導,共12,84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937篇報導

12,84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