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雨新知一樣好 最新研究:社交活動減緩老年失能風險------兼談如何預防失智?讀後感

地區:
分類:
文字-A A +A

從老年學學者 郭哲誠老師上了大安社大成功老化的課以來,知道社交活動對防止老化有顯著性幫助,老師也一直鼓勵大家從事社交性的活動。但是好奇寶寶還是覺得天助自助,如果一個人天性不喜歡社交,只將自己的天地侷限在子女當中,覺得運動和參加社交活動是一項負擔,沒有意願主動參與,和外人交談的意願,上天也很難幫忙。當郭老師提到要和親友聯繫時,好奇寶寶提出老友固然可貴,但開發出新朋友的意願,也需要培養。否則老友凋零,總有一天沒有老友可以交流。而世界之大為何要侷限在親友的血緣、朋友、同學、同事的既定模式?

寶寶決定要關懷社會現象,從中認識人們,也許下次我忘記他的臉孔,但當時交會互放的光亮,讓當時的我有很大的滿足,知道社會上有和我一樣,甘願作甘願受的人們,下次會不會再見,會不會成為朋友,不是那麼的重要。也有可能他們會為了我忘記曾經已經交會過,而錯愕,但這就是人生,朋友是不計較的,計較就不要當朋友,只是過客也無妨。

最新研究:社交活動減緩老年失能風險------兼談如何預防失智?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035

老人多社交 降低失能風險 

更新日期:2011/03/18 04:21 (自由時報)

 

文/柯俊銘

人老了,最怕的就是健康每況愈下,最後變得生活無法自理,什麼事都得靠別人幫忙,成為家庭的負擔。一份即將在今年4月發表在國外期刊「老人病學:醫學科學」的報告指出,老人只要多從事社交活動,就能降低失能的風險,值得銀髮族們作為參考。

該研究由美國羅斯(Rush)大學附設醫學中心的老化議題專家Bryan James博士所主持,其針對954位平均年齡為82歲,且身體並無任何殘疾的民眾進行長達約5年的追蹤調查,目的在探討社交活動的參與程度與往後失能的關連性。

這些個案每年除要接受身心健康的檢查外,也被安排一系列的問卷訪談,內容主要有兩大區塊,分別是「社交活動」與「失能情形」。

在「社交活動」的部分,研究人員關注的是他們有無參與社交活動,若有的話,頻率大概是多久一次,而被詢問的活動包括6個項目:拜訪親友、去外面的餐館吃飯、參與一整天或需過夜的旅遊、出去運動或玩賓果等益智遊戲、參加社團或宗教活動與擔任志工。

在「失能情形」的部分,涵蓋的範圍較為廣泛,研究人員先評估他們能否獨立完成以下6類日常活動:進食、洗澡、穿脫衣物、如廁、擺位與走進房間。接著是其能否執行3項需要行動、持久力的作業:上下一段樓梯、步行半英里路與做較吃力的家事。最後則是能否從事工具性活動,例如使用電話、準備餐點與管理每天要吃的藥物等。

在排除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變項的干擾後,統計發現常參與社交活動者,未來日常活動能維持獨立自主的機會是鮮少從事社交活動者的兩倍;至於自行操作需要行動、持久力的作業與工具性活動的機會,常參與社交活動者則是鮮少從事社交活動者的1.5倍。

研究者表示,如此結果著實令人振奮。探究原因,可能是頻繁的社交活動可以激發大腦的神經網絡與身體的骨骼肌肉持續運作,讓相關功能獲得足夠的強化,進而造成自然衰退的速度減緩所致。

有鑑於此,想要老而彌堅,身子骨保持硬朗,不妨平常多接觸人群,和親友建立穩固的關係,並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相信必能從中獲益匪淺。

隨著人口高齡化,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在目前的醫療服務及研究中,越來越為人所重視,除了一般慢性的身體疾病之外(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對大腦功能退化可能衍生的生理疾病及照顧問題,也是老年人健康必須正視的。

一般我們提到老年人的失能,大部分來自於失智所引發,也就是一般說的老年癡呆症。最近研究發現:

常參與社交活動者,未來日常活動能維持獨立自主的機會是鮮少從事社交活動者的兩倍;至於自行操作需要行動、持久力的作業與工具性活動的機會,常參與社交活動者則是鮮少從事社交活動者的1.5倍。探究原因,可能是頻繁的社交活動可以激發大腦的神經網絡與身體的骨骼肌肉持續運作,讓相關功能獲得足夠的強化,進而造成自然衰退的速度減緩所致。因此建議老年人平常多接觸人群,和親友建立穩固的關係,並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相信必能從中獲益匪淺。

根據過去已經出爐的研究,地中海飲食能有效地預防老年失智的發生,適度少量的飲酒習慣也較少會發展成為失智問題,高血壓會增加老年失智的風險,因此適當地控制血壓,能夠減少失智的風險達13%。在2008年的研究中,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簡稱BDNF)的不足,也容易引發:

 Mattson, M. P. (Nov 2008). "Glutamate and Neurotrophic Factors in Neuronal Plasticity and Disease"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144: 97–90. doi:10.1196/annals.1418.005ISSN 0077-8923PMC 2614307PMID 19076369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614307.

由神經科學家亞瑟‧克拉碼領導的研究團隊,曾針對59位60-79歲缺乏運動者做實驗。每週三次,控制組(運動較少者)只做伸展運動,實驗組必須在跑步機上步行,而且最大心跳必須從百分之40逐漸增加到百分之60以上。經過半年以後,實驗組(運動量大)的肺部存取氧氣量平均提升16%,更突破性的發現是研究人員以核磁共振掃瞄來比較受試者大腦前後變化:前額葉與顳葉的腦容量增加,大腦看起來年輕了兩三歲,這種現象也可能發生於海馬迴(主管記憶)。以上實驗提醒大家運動對於大腦不僅能預防退化,還能逆轉與老化相關的細胞衰敗現象。

除了運動,動腦也可能是一個有益的因子,根據加拿大的研究,能夠使用雙語者較單一語言使用者發生失智的機率明顯減少請參閱加拿大研究:

 

 "Bilingualism Has Protective Effect In Delaying Onset Of Dementia By Four Years, Canadian Study Shows". Medical News Today. 2007-01-11 .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medicalnews.php?newsid=60646. Retrieved 2007-01-16 .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0.20

好奇寶寶

加入時間: 2007.10.20
5,695則報導
290則影音
6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舊雨新知一樣好 最新研究:社交活動減緩老年失能風險------兼談如何預防失智?讀後感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256篇報導,共12,85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256篇報導

12,85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