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人生,張○蓮的生活手札

文字-A A +A

分享糖尿病友在人生過程中的轉捩點

與加入糖尿病支持團體所得到的收穫

【2012/07/18  採訪:鄭佩珊/撰文:鍾珈均】

   接受採訪的前一晚,張○蓮還在西堤餐館內大啖美食,顛覆一般人對糖尿病患者的印象,張○蓮的飲食生活毫無禁忌,卻仍可將血糖值維持在正常水準,然而,這背後的一切,卻都是她在多番自我掙扎後所得出的最終成果。

 

  張○蓮記得相當清楚,民國九十四年那年,家族中有著糖尿病史的她,在一次就診中被醫生告知她和母親同樣罹患了第二型糖尿病。

 

  最初,沮喪、羞愧、不服氣等種種情緒纏繞著她,她不斷自問:「為甚麼是我?為甚麼我會得這種病?為甚麼是我得這個病?」每每朋友聚會時,張○蓮總是隱藏起自己罹病的事實,「那時的我總想著,得到糖尿病是一件很丟臉的事。」述說的同時,張○蓮眼裡仍有著無法掩蓋的、小小的落寞。

 

  偶然的一次機緣下,張○蓮從人間福報上得知有關馬偕醫院控糖班的消息,不願終生服藥,渴望從此遠離糖尿病的她,飛快地加入就診醫院所開設的控糖班,性格活潑的張○蓮,很快地被推選為活動組長,擔任活動企劃一職。

 

  那時馬偕醫院的控糖班會定期舉行一年兩次的戶外郊遊,初次參與的張○蓮,在遊覽車上聆聽著其他同為糖尿病病友的夥伴們相互分享自己的心歷路程,那一刻,對張○蓮來說,就像在黑夜中徘徊許久才初見曙光似的,她深刻理解到,自己並非孤獨一人,世界上還是有許多和她一樣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糖友,而他們人生絕非就此黑白,仍有著許多揮灑鮮豔色彩的可能,對張○蓮而言,那一次的旅遊正是她面對糖尿病,態度上一個非常重大的轉捩點。

 

  儘管心態上有所改變,但張○蓮仍舊不肯放棄與糖尿病分道揚鑣的可能,她總是不斷地尋求所謂的「好方法」,期待血糖值下降後,便能一勞永逸的解決血糖問題,在這追尋的過程中,張○蓮不斷地閱覽相關書籍並參加為數眾多的衛教課程,在充實了與第二型糖尿病相關的知識後,她終於了解到糖尿病的不可逆轉性,面對著只能控制卻無法根治的疾病,張○蓮明白,自己往後的人生中,將有糖尿病終生相伴。

 

  在營養師的推薦下,張○蓮於五年前加入康泰第二期控糖班,也從那時開始,她與康泰結下不解之緣。「康泰是個很棒的機構,」張○蓮說,「每個人都很有愛心,總是無怨無悔的在默默的推展、耕耘(和糖尿病相關的)這一塊。」

受到影響的她,開始願意參與相關活動,也從中了解到如何控制血糖。在吸收了飽滿而豐富的知識後,張○蓮開始有自信能夠控制好血糖問題,從不願意告知週遭親友罹病一事到能夠侃侃而談,張○蓮對自己的疾病認知不斷轉變,而且是越趨正面。

 

  現在的張○蓮,除了擔任控糖協會的關懷員外,也承接了會長一職,必須負責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她卻甚少感到疲憊,對她而言,參與活動、討論企劃、分享創意等事項,都是能讓她從中學習的素材。儘管張○蓮是這樣的樂此不疲,在這段過程中,她也有過放棄的念頭,那時,有個衛教師這麼告訴她:「秋蓮,大家需要妳的幫忙。」這句話遂成為支持張○蓮最大的力量。

 

  身為控醣協會的幹部,張○蓮秉持著「如果自己做不好,又如何能服人?」的信念,她以身作則,發展出了一套專屬自己的生活哲學。

 

  家族中最初罹病的,即為張○蓮的母親,在陪伴母親的那段歲月中,她聽著衛教師所言,受到誤導,相信罹患糖尿病的病友有著許多飲食上的禁忌,然而,張○蓮本身卻相當喜愛美食,而她身上的糖尿病總像是緊箍咒般,不斷提醒她不得吃所謂「不該吃的東西」,那時的她,生活前景看似一片黯淡,除了環繞自己的沮喪與絕望,張○蓮還感受到了一種無所事事的無力感,始終無法破除心防的她,不能將自己的心情忠實地訴說呈現,只能暗自難過。

 

  終於,在一次和母親的爭論中,她母親所說的那句:「甚麼都不能吃,活著還有甚麼意義?」一棒打醒了張○蓮,她開始思考罹患糖尿病和享受美食生活間的關聯,在經過一番自我衝撞似的探索後,張○蓮理解到,自己並非不能享受美食,只是上帝要她換個方式,用淺嚐替代暴食,以細細品味取代狼吞虎嚥,

 

  在有了心境上的轉變後,張○蓮比過去更愛和一大群朋友分享美食,她總是點著許多樣的佳餚,自己卻都只嚐一小口,「反正人多嘛,一定吃得完,」張○蓮調皮的說。對滿足於品嚐的她而言,看著其他人享受美食的同時,自己也能夠感受到那份相同的幸福,罹患糖尿病並未限制她享受美食,相反的,每道菜都只品嚐一小口的習慣,反而讓她嘗到更多。

 

  「我現在就像吃甘蔗一樣,用台語來說,就是有節制」張○蓮這麼形容自己。

儘管現在的她沒有特意控制飲食,但仍有吃東西不沾醬、盡量選擇清淡口味等自我要求,即便受到工作影響,張○蓮的外食比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但她總是吃得健康,盡力避開油膩的食品,對自制力強、懂得節制的張○蓮而言,糖尿病患者應該思考的從不該是哪些食材「不能吃」,而應是「怎麼吃」,「不然我要怎麼維持苗條的身材呢?」張○蓮俏皮的說。

 

  除了藥物服用與留心飲食,在經過醫生提醒運動的重要性後,張○蓮接受表妹的邀請,連跳了七個月的佛朗明歌舞,那時,她的糖化血色素曾一度下降到5.6,可惜的是,張○蓮受某些因素影響而中斷課程,「許多東西學了就不要停,一停就難以回復到過去的狀態,需要持之以恆。」張○蓮略帶惋惜說。

 

  了解到持續運動對身體的好處後,近來,張○蓮常利用上班時需與銀行接洽一事,每日快步穿梭於南京東路的各分行間,對她而言,這樣的工作恰好相當於每日應有的運動量。此外,張○蓮偶爾會利用午間休息的半小時,和同事一起練氣功,「有時天氣太冷,我還會躺在被窩中做氣功,」張○蓮表示,運動不單是血糖控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同時也是強身健體的不二法門。

 

  張○蓮明白,當自己的健康出問題,將會為週遭的人帶來莫大困擾,「我媽媽就是一個例子,」張○蓮說。她的母親也同樣罹患了第二型糖尿病,為此,她拋下家庭、工作以陪伴母親,正因為曾親身經歷過這樣的不便,所以她為自己定下了「好好照顧自己」的原則,半點也不願成為家人的負擔。

 

  不希望影響他人生活步調的張○蓮,曾在今年四月底,住院了十五天,事後朋友們問起,她卻只說自己是去渡假,去享受生活,對她而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有他該忙碌的事,無形中影響他人作業,正是張○蓮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

 

  儘管現在的張○蓮看似樂觀活潑,但她卻從未遠離對併發症的憂懼,除了每日的血糖自我檢測外,張○蓮還會定期進行視力檢查,與此同時,身上的疾病也導致了她容易緊張的性格,只要身體有些許不適,張○蓮就會如驚弓之鳥般地前往醫院就診,在沒有得到醫生的保證前,張○蓮根本無法感到安心。而日積月累的驚懼加上生理上的不適,憂鬱症相伴了張○蓮近四年的時間。

 

  一路走來,張○蓮最重要的支柱就是她的一雙女兒,即便孩子們遠在國外,她們仍舊會不時地與張○蓮通電話,除了關心她的近況外,還會提醒她應該注意的事項,此外,對張○蓮而言,信仰也是支持她相當重要的一環。

 

  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張○蓮,對體驗各種新鮮事物懷抱著巨大的熱忱,因此,她的信仰也不斷的隨著時間改變,從出生時所接受的基督教受洗,張○蓮還歷經過佛教與一貫道的洗禮,但在信仰的旅途上,她最終還是回到了基督教的懷抱。對她而言,一個好的信仰能夠為自己帶來正確的觀念,當張○蓮深受週遭親友負面情緒的深染時,她才有辦法從無形的干擾中全身而退。

 

  現在的張○蓮,除了關懷糖友外,也會定期訪視獨居長者,在這樣的陪伴過程中,張○蓮更清楚了解到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他人的定律,而自己健康的身體,便是給親友們最具價值的禮物。

 

  提及她最想贈與糖尿病病友的話,張○蓮毫不猶豫的回答:「多愛自己、信任醫生,有問題要問,別悶在心中。」對她而言,糖尿病雖是無法被根治的疾病,但若控制得宜,基本上仍舊是與常人無異,而在許多時候,身上有著病症的這群糖尿病病友,還會比一般人更加珍惜生命,也更懂得享受生活。

 

  今年七月初,張○蓮開始了她真正的退休生活,或許是壓力源消失的緣故,她的血糖值還一度過低,現在,會說多國語言的張○蓮打算到歐洲來趟旅行,除了探望她那對可愛的女兒外,她還想細細品嚐當地的美食佳餚,順道來場難忘的異國情緣。究竟是谁說得了糖尿病人生就會從此黑白呢?看看張○蓮女士,她身側所流動的空氣顏色可是一整片的七彩繽紛呢!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10.10.13

康泰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10.10.13
46則報導
1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料理高手大車拼 社區健康創意料理 乎你吃出健康

2016-08-15
瀏覽:
2,910
推:
0
回應:
0

走進芳療世界,享受身心樂活的美學

2016-04-27
瀏覽:
2,085
推:
0
回應:
0

陪伴第一型糖尿病家庭一起成長

2016-04-13
瀏覽:
2,204
推:
106
回應:
0

反思醫療 做病人的好朋友

2016-04-13
瀏覽:
2,173
推:
73
回應:
0

與失智相處 共度溫馨上午茶

2015-12-09
瀏覽:
1,798
推:
29
回應:
0

社區總動員 健康幸福臺北城

2015-11-20
瀏覽:
1,941
推:
0
回應:
0

「斤斤計較的營隊」 康泰第1型糖尿病夏令營

2015-08-07
瀏覽:
2,159
推:
0
回應:
0

彩繪人生,張○蓮的生活手札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