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鄂王社區 重振舊城百工技藝
【記者鄭惠文、丁上程/宜蘭報導】宜蘭市鄂王里里長林銘信,從小經常從父親口中聽聞祖父輩建造廟宇的事蹟,並默默地將它們深植於心中,不曾遺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區裡的傳統技藝也逐漸沒落、失傳,對此感到十分可惜的林銘信在二〇〇三年當上里長後,開始推動復興百工技藝的計畫,試圖再現宜蘭舊城西門的百工盛況。
清領時期,因宜蘭建廟必須從外地聘請人才,於是林銘信的祖先從雲林西螺遷往宜蘭定居,並從事「大木」的工作,所謂大木,就是設計和建造木製建築的棟樑結構;曾祖父林發、三叔公林木水、四叔公林老虎以及祖父林烏樹更組成了「林家工班」,當時宜蘭大木的工作幾乎都是由他們負責。
在二〇〇三年十二月七日成立鄂王社區發展協會後,林銘信開始進行田野調查,他發現社區裡有許多珍貴的技藝,卻無人傳承,對此感到非常可惜的他,與同社區的彰師大美術系副教授陳世強討論多次後,決心進行社區藝師技藝的復興。計畫於二〇〇八年正式開始執行;隔年,結合社區的藝師以及當代藝術家共同完成了光大巷的圍牆設計。光大巷的圍牆設計包含了社區木雕地圖、社區歷史大事記、舊城陶磚壁畫、石刻百工圖等等。
在「蘭城百工」官方網站中,講述了許多社區老藝師的故事,其中一位蓪草紙花藝師黃德河,從八歲起就開始學習造花技藝,至今已超過七十個年頭。因為塑膠花盛行而沉寂了二、三十年的他,在重振傳統百工技藝計畫中受到社區以及歷史研究者的發掘和重視,進而重新對自己的傳統技藝燃起傳承的希望,並以擁有此項技藝為傲。
而另一位經林銘信邀請加入的燈籠藝師林朝欽,二〇一〇年自郵局退休後正式投入重振傳統百工技藝計畫,他表示,雖然燈籠並不在舊城西門傳統百工的行列裡,但社區有需要,加上會一點技巧同時也是興趣所在,因此致力研發、改造傳統燈籠。
未來,林銘信計畫成立各具傳統特色的匠師博物館家族,主要是把舊城藝師的工作場所再進行改造,打造為博物館;而社區內的楊士芳紀念林園也將成為藝師作品展覽的空間。同時,也計畫以「地方文化館」做為舊城的資源調查及展示區,成為認識舊城文化的窗口。
延伸閱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