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valan家族後裔吳原進 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落成祭祀
Kivalan家族後裔在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落成祭祀
依據史料老七佳部落,在三百五十年前就已經存在,雖然後來幾經遷徙,後代還會回到老部落居住、耕作,目前還有五戶在此固定生活著。現在還有五十餘棟石板屋,不過因年歲久遠,加上幾次風災侵襲,部分屋況已差。
老七佳部落家屋的修復工作,在不破壞原有結構下,採取傳統建築工法修復,不使用鋼筋、水泥等現代建築材料,透過家屋的修建相互學習,不僅是傳承文化使命感的呈現,保存並發揚珍貴傳統建築知識,也讓人見証了排灣族,石板屋在文化資產,重要的地位與價值。
老七佳舊社石板屋部落,位於屏東縣春日鄉境北方,石可見山以西,海拔高約570公尺處,目前仍有近50 幢完整的石板屋,為原住民族現存石板屋聚落,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聚落景觀與山上自然地景有機結合,配置明顯,保存良好,生動記錄排灣族傳統聚落空間、家屋空間、家屋前庭、採石場、水源地及傳統領域,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二項。
由於日治時代居民遷村至平地,且位在山區交通不便,也無現代電力,目前居民偶爾利用原有石板屋,作為工作基地及休閒,排灣石板屋聚落,歷經長期氣候,及時空破壞而處於脆弱狀態,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五項。
老七佳石板屋名氣大增,遊客開始湧入,常有遊客順手牽羊拿走石板,原住民珍貴文化資產,面臨了另一個危機。為保護老七佳石板屋,聚落文化遺跡的完整性,老七佳部落文化協會,希望政府單位,能比照阿朗壹古道加以管制,凡是進入老七佳石板屋的遊客,必須申請許可後才能放行,以保全原住民珍貴的文化資產。
對族人來說,石板屋不僅是出生地,更是族群文化維繫的重要精神場所。耆老們運用累積的經驗,搭配年輕力壯族人,約20戶石板屋住戶,不分男女老幼,大家齊心協力,將一戶戶老舊、破損的石板屋,在不破壞原有架構,與保留原味前提下,慢慢修復。
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是建材不易尋找,有時得從外地運送石板,一塊塊超過50公斤的石板,用人力慢慢搬運。年輕人願意返鄉,為重建石板屋注入活力,十分可喜,但另一方面耆老漸漸凋零,懂得石板屋傳統工法的人愈來愈少,必須一邊重建、一邊傳承,族人們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
為了不讓已列入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的,老七佳石板屋,因道路中斷而塵封埋沒,行政院重建會協調公路總局,動用特別預算,補助屏東縣政府及春日鄉公所,辦理屏132線修護,及七佳吊橋興建。
屏東縣政府展開老七佳石板屋緊急修復加固計畫,已經修復了廿一棟家屋。並且辦了兩天一夜的聯合祭祀活動,以傳統祈福儀式迎接新家屋落成,而個別戶的完工落成祭祀,由各戶選擇適當時間來完成。
老七佳石板屋聚落,成員之一的kivalan家族後裔,尤吳源進先生sacamae,利用放晴的天氣,帶領兩位靈媒sakeljeng與satjuku,及陳新輝夫妻,到祖先曾經居住,生活過的石板屋,進行個別住戶家屋的落成祭祀,由於其他親友無法隨行,所以一些祭祀相關事宜,只好在老七佳聚落群,呼喚在地的族人協助分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