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農村再生 再現心故鄉
【長榮大傳系/記者施羽潔 莊詩亭 報導】台南市的後壁區,是全台灣最大的米倉。但隨著台灣加入WTO,農村人口老化,紀錄片無米樂中的老農崑濱伯,因此自喻自己是「末代農民」。不過近幾年後壁區開始有年輕人回鄉耕種,研發新品種,還帶來全新的行銷手法。這些對於農村再生的努力,究竟管不管用,值得國人去瞭解。
春風搖曳的四月天,台南市後壁區的稻農崑濱伯,一如往常的和全國各地前來的熱情遊客閒話家常。自從紀錄片「無米樂」播出之後,崑濱伯的家就像是觀光景點,前來購買冠軍米的消費者絡繹不絕。
這位在崑濱伯身旁閒聊的年青人,並不是遊客,而是和崑濱伯一樣,是道道地地的後壁鄉農夫,他今年才34歲,名字叫做賴承麟。其實他大有來頭,不僅擁有東海大學企管碩士的高學歷,還是2012年獲得全國十大經典好米的最年輕得主。所以賴先生和崑濱伯的交談,也顯得特別專業。
台灣自從2002年加入WTO之後,開放外國稻米大量進口,衝擊台灣的稻米價格及稻農收入。因此台灣米必須搶灘大陸,走向國際。這不僅需要老農夫的智慧傳承,還要新生代的投入,台灣的稻米才有未來。
四月的季節,正是稻苗施肥與灌溉的時機。許多農夫都在一大早就到稻田裡施肥。秧苗越茁壯,病蟲害就可能出現,因此檢查稻米是否健康就很重要。今天賴先生的工作就是去買農藥,到他的田裡,請代工噴灑。
賴承麟回憶,退伍後找工作的期間,他看到家中的農田需要人手,於是決心接手阿公的七分地,展開了他的菜鳥農夫生涯。途中也曾經歷過挫敗,他甚至將失敗的過程全拍攝下來,就是為了激勵自己奮發向上,證明年輕人也能將農業發揚光大。
有了老農夫種稻的技術,還要有年輕人的行銷創意。2013年1月,賴承麟回到母校永安國小,邀請師生在學校旁的農地親自插秧,2個月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彩繪稻田。
從永安國小放眼望去,在翠綠的稻田裡,出現了「紫稻」所排成的「上茄苳」字樣,而這個「苳」字,就是永安國小師生,一束一束親手將秧苗插上去的成果!加上一個心型圖樣,呈現「我愛上茄苳」意涵,一旁還有Grace rice的網址,象徵著「上茄苳」出好米。這幅景象,為傳統而平凡的農村,帶來文化觀光的無窮潛力,這塊彩繪稻田,現在也成了後壁米鄉最熱門的觀光景點。
除了發揮創意,青年農夫回鄉耕種,另一個工作就是研發稻米的新品種。棣屬於農業委員會的台南市農業改良場,任務就是輔導農民品種改良及技術改進。除了賴承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農民,也開始回到後壁米鄉,開啟事業的第二春。
對於年輕人回流,曾自喻自己為末代農民的崑濱伯感到欣慰。不過崑濱伯仍不改率直本性,認為如果政府沒有完整配套措施,還是有可能曇花一現。從後壁鄉的例子,我們知道,農村再生,需要更多面向的深思熟慮。政府與農民之間,還要更多的努力。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