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
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
服務中的學習與成長
台灣話說,歡喜作甘願受。簡簡單單六個字,道盡了很多非營利組織、NGO NPO以及慈善團體或社會服務機構的心情。
在這個『圈子』裡,有個奇怪卻是普遍的現象,有愛心也有人手的團體,偏偏缺的是錢。有錢的團體,不一定就缺愛心,但是他們的愛心往往不足以吸引或感動足夠的人力也用愛心投入,而必須花錢去請人。花錢請人沒什麼不對,受顧去作有給職的愛心的工作也很好,上面的文字純粹是事實陳述而已。錢的來源很多樣化,最普遍的就是熱心人士的捐款,當然也有的是財團法人基金會組織,自己財源毫無問題。非營利組織講究的就是不以營利為目的,近來流行社會企業,可以營利,但是所有營利還是又回饋到非營利上頭。最後,最大的一塊金錢來源,就是政府的補助或委外承包。
我不是基督徒,但是近日拜訪了基督教恩友中心以及基督教救世軍,對於他們的愛心和努力深深感動。
恩友月刊2012年10月號有一段話,哥林多後書第八章第11 到15 節:
『如今就當辦成這事(行善),既有願做的心,也當照你們所有的去辦成。
因為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
我原不是要別人輕省,你們受累,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如經上所記:『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
做好事不一定要花很多錢,但是如果有很多錢,一定可以作無限多的好事。
基督教救世軍網頁對於遊民有一段很正確的陳述:
人們對淪落台北街頭的街友有一種錯誤認知,就是他們應該找得到工作,獲得穩定的生活。
這是六十年前的記憶,我有一位舅舅是領養來的,外表看起來就是很善良的好人,寫一手很棒的毛筆字,春節賣對聯,平時在萬華夜市賣衣服。有一天門外來了一個乞丐,他就將身上僅有的一點錢給了他,這行為當然唉來一頓罵,他對外祖母解釋說,我們有錢時幫助乞丐,萬一將來我們當了乞丐別人也會幫助我們。現在才能體會,哈哈,原來這位舅舅是使徒保羅的信徒。
今天也去了歸綏街的天主教聖心會平安居,去了,卻沒到,因為鐵門深鎖,這是一個社會局委辦的單位,收容無家可歸的遊民。透過對講機表明身份和來意,可惜不得其門而入,因為該單位的歐主任說,社會局規定不能讓閒雜人進來,必需要社會局電話通知他們,我才能進去。
門禁有必要沒錯,可是有什麼閒雜人會想要去瞭解和關心收容遊民和貧困者的庇護所?社會局未免擔心太多了。
真可惜,社會局失去了一個讓市民替他的政績作宣傳的好機會,尤其這個人又是很活躍很喜歡宣傳的公民記者。
公民記者 謝明海2013-07-26
(2013-07-29 補註:原標題『服務中的學習與成長』確實太含蓄,改為副標,增加主標題『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
(錦西街 基督教救世軍)
( 華陰街 基督教恩友中心)
我的遊民大夢相關報導總攬:
http://www.peopo.org/list/post/23686/1231/all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