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海岸線──桃園竹圍漁港 ‧ 環境關懷
【日落海岸線】
──桃園竹圍漁港 ‧ 環境關懷
每當夕日將盡,暗紅色雲帶最後在水平線上垂下一抹絢麗時,總是讓海岸上所有遊客沉默下來。他們聽見海潮陣陣,想家了,於是分別在灘上留下自己的足跡。
竹圍漁港,是桃園北部唯一的漁港。初建於50年代,當時規模仍然很小。但到了1960年代,它已經和基隆碧砂漁港、石門富基漁港,並稱為北台灣三大漁獲供銷產地,有百分之八十五左右的直銷量。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座漁港面臨轉型問題。因此政府撥款補助,興建如「彩虹橋」、「娛樂漁業漁船碼頭」等設施。這幾年來,更開放民營餐廳進駐,讓漁港蛻變為一個多樣化、融合了傳統漁業直銷,與休閒觀光產業的場所。
然而,至今它最吸引人的,卻依然是這片赤裸裸、甚至什麼也不能算是的海灘。
於是,一批批的遊客到來,像海水裡的魚群,享受浪濤,嘻鬧,和沉靜。在半片魚身般的海岸上,留下種種只屬於文明的印記,其中自然也包括文明所帶來的垃圾,它們就如同刀叉那般在魚身上,劃過千百道生理和心理的傷痕。目前,政府沒有任何行政命令,禁止民眾隨意丟棄垃圾、製造汙染。然而,這仍然只算是近因。
台灣是一座海島,海岸綿延千里,我們與海水的關係卻十分淡薄。我們豎立起各種柵欄和堤防,小心的告誡後代子孫有關海洋的神秘和危險,以致於我們對海的了解,則永遠只能停步於恐懼、避而遠之的心理。也許,當這樣的我們,終於看到有人自願擁抱著海洋,而當海潮一波波向我們腳踝襲來,感受那樣溫柔的觸感,和重量,就不再只是各式各樣十分表面的觀光休閒漁港,所能承載的了的。
海洋帶給我們什麼?在日落的時刻。有時,我們忽然會覺得,其實是海水在見證人們流逝,而我們只是留下那些足跡旋即就要消失的人。但每當這麼一想,我們向遠凝望那壯麗炙烈的雲朵,在天邊熊熊燃燒時,卻能被感動,而數次在海潮拍擊迴盪之聲中,回歸平靜。或許,我們能試著換另一種方式認識海洋,那是對生命真相的根本求索,生態意識雛形的建立,甚至是與港口浪游漁人們交換的經歷,它們能夠藉由政府、民間團體,舉辦更多健行、導覽的活動,深化,並且推廣。
時至今日,我們不能不承認,確實隱隱有某種高越於圍牆式恐懼的渴望,那是一種急切探聽有關一座海洋的故事,漁港的故事。而它,終究仍會關乎於人。
※附註 1:據了解,竹圍漁港目前已被政府列入「危險海域」名單內,但規定上僅禁止游泳、「限制」水上遊憩活動,並無完全禁止。政府採取的變通辦法,是派遣數位消防局人員於海攤上待命、一旦有遊客海水過膝,則立即警告回岸。這部分因有待專業判斷,故政府這項變通措施是否妥當,本篇報導暫時不予置評,僅聚焦於環境維護、垃圾問題進行報導。此外,因拍攝此片時設備十分簡陋,故畫面不穩定在所難免,但至少能夠給人一種「在海邊」的臨場感,換個角度看也是一項優點。
※附註 2:最後,本報導竭力追求事實,但若文中內容仍然有誤,還懇請指出,記者將立即修正,感謝。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