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避災 與災難共存的學習歷程

文字-A A +A


圖/南沙魯避難屋共有20戶出資購地,99年興建六棟共12間,去年底新增4棟8間,共有10大棟20間。(圖片由「家在南沙魯」提供)
文/劉瑋婷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記者) 

    8月12日,潭美颱風來襲,高雄山區在午後開始下起雨,和幾個朋友來到桃源寶山里的社區活動中心。這趟上山是為了要到部落上編採課程,一組學員畫了一份報紙,刊頭是「現事報」新聞內容則全與潭美有關。教室裡的課程繼續,教室外的雨未停,「颱風要來了」的訊息已在大家的心底,一邊討論著版面編排,對話的空白間則填補上了「現在颱風到哪裡了」的語句。至於緊張與不安,在他們臉上我只讀到平靜。

    時間回推四年,名為莫拉克的颱風一腳狠狠踩在這塊土地上,從2009年8月6日至10日,屏東、高雄、嘉義山區雨量皆突破兩千毫米,帶走681條人命,讓無數的人心碎。那一年之後,許多住在山上的人,就開始了撤離與否的生活。

選擇原鄉重建  挑戰的開始

    與桃源區背山而居的那瑪夏區,同樣也在莫拉克災區範圍之中,因為堰塞湖潰堤,首當其衝的南沙魯本部落有26位居民在這場災難中喪生。隨著政府重建政策的推行,南沙魯與許多部落都面臨了永久屋與原鄉重建的選擇題。

    2010年4月,選擇原鄉重建的南沙魯居民在民族平台上舉行了避難屋 musaul(布農語,意即立柱)儀式,避難屋的興建地點正是八八風災當時居民避難的地點,也是南沙魯舊部落所在的位置。這處避難屋的興建,也是莫拉克風災後,原鄉重建的部落中,第一處避難屋興建的案例,其後,包含勤和平台的公用避難屋、個人避難工寮,也是興建於原鄉的土地上。

    當時在採訪避難屋興建過程時,部落居民曾告訴我,避難屋的興建對原鄉重建的居民意義不僅只是有避難處所,「另一方面也是讓大家知道,我們雖然居住在山上,但是我們有一個安全的避難處所,希望大家放心。」

    然而,經歷風災的恐懼仍深深的烙印在心上,災後第一年的颱風季,是部落面對風災的一大轉捩點。2010年的凡那比颱風,南沙魯避難屋主體結構剛完成,雖然尚未配水電,但部落備妥食物、飲用水、炊煮器材、發電機等防災必備物資,在雨量達到200毫米時,撤離到避難屋。

    第一次在避難屋的經驗,使得不少對風災仍有陰影的居民放下懸在空中的心,凡那比之後,每一年的汛期、颱風,南沙魯都是這樣走過風雨。里長Anuu說,每一次發布颱風警報時,部落會事先召開會議討論撤離時機、預先進行避難屋的清潔工作,「紅色警戒還沒有發布的時候,我們就會先上到避難屋去了,白天天氣好,大家就會暫時回到部落餵雞、餵狗,傍晚再回到避難屋去。」


圖/凡那比颱風時,南沙魯居民撤離至南沙魯避難屋,按照正常生活作息在避難屋內作禮拜。(圖片由「家在南沙魯」提供)

社區避災機制  山區居民的修練

    但這樣的避難機制並不是全在莫拉克風災後才成形,事實上在莫拉克風災當時,部落就有社區巡守、防避災的機制存在。

    溫宗義在八八風災當時在南沙魯部落內的民族教會任職,他回憶,災害當時,沒有人知道會不會有第二次的堰塞湖潰堤,他希望能跟部落青年一起到鄉公所去接小耳朵打衛星電話,有兩位青年自願與他回到已嚴重受災的部落,「那時候,我跟聖恩、烏布用走路走到村莊時,後面有幾個年輕人開車下來,本來他們要跟著我們走進去,我跟他們說,去村莊裡面把能吃的東西都找出來,拿到平台上,我說,我們三個去鄉公所,如果沒有回來,就不要找我們了。」

    另一位在風災當時搶救不少族人性命的林春福也說,「到了晚上,我們年輕人會輪流巡守,很多族人在那時候知道我們要下去部落找食物,會交代我們,他們的家裡有哪些食物可以帶上來平台給大家一起吃。」

    而這樣的部落防避災運作機制,隨著避難屋的完工也逐漸完備,有時候碰到颱風、豪雨,我還會接到部落的電話,「你們平地那邊的食物夠不夠啊?不夠的話,我們自己有準備很多,就這樣順著楠梓仙溪水流下去給你好了。」這樣的問句看起來立場有些奇怪,但後來我才明白,這是部落的人想告訴我,他們準備好了,希望外界不要擔心。


圖/馬鞍颱風時往五里埔的道路中斷。(圖片由「家在南沙魯」提供)

    當然,他們心底比誰都明白,外界對於部落在災後依然住在山上的事實,有許多的疑問與不解。去年611豪大雨時,我習慣性地打電話問大家在山上的狀況如何,我記得當時部落的人是這樣告訴我的:「我們已經把雨量筒洗乾淨了。」、「孕婦、慢性病的人也已經先送下山了。」至於食物夠不夠呢?他們說,「我們自己家裡都還有食物,颱風來會沒電,大家會先吃冰箱裡的食物,物資是擺在最後才動用。」

    山區部落都有派員參與土石流防災專員的訓練,當得知大雨將至,防災專員們會準備好雨量筒,小小的部落,左右鄰居中誰家有孕婦、誰家有慢性病患、長者,大家都很清楚,不需要等到政府開口,居民就會提前將老弱、病患、孕婦先送下山。

「我們很平安,很好」

    我曾問過部落,許多人會質疑「為什麼颱風了你們還不下山?」每一個我問過的部落居民都是這樣回答:「下山了,政府會不會就不讓我們回家了?八八風災的時候我們要回家卻發現好難好難。」又或者是告訴我:「我們在山上有避難空間、水、食物、發電機用油我們都準備好了,避難空間也是經過政府帶著專家學者上來勘查確認OK的,如果我們每一次都要撤離下山,是不是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外面的人又要說我們在浪費社會資源了。」

    除了準備好糧食、有安全的避難空間之外,這幾年,部落居民也學會了「拍下畫面,讓大家知道我們很好」的「公民新聞式的報平安」。透過 Facebook,大家在風雨來臨之際,上傳避難、撤離的最新情形。有別於莫拉克風災當時尚無一個普遍的社群媒體,這幾年下來,部落很清楚在橋毀路斷之際,新聞媒體容易出現錯誤的災情訊息,但偏偏大家最常接觸的消息來源就是電視媒體,於是,部落透過「自己的部落自己報新聞」的方式,即時上傳人員平安、風雨情形。也許無法跟主流媒體製作規格相比擬,但這種來自於現場的真實畫面,安撫了在外親朋好友的心。

    「幫我們跟外界轉達,我們很平安,很好。」這是這幾年我在災區行走,雨季汛期時,最常聽見他們對我說的請託。

作者簡介

劉瑋婷,現為莫拉克獨立新聞網記者,七年級生,大學與研究所念的都是新聞相關,在災區工作三年多,聽了許多動人的故事、看見許多人的眼淚,卻總能被居民們的笑容鼓舞。出生於雲林農村,深知明白在台灣農業中,農民的弱勢以及求助無門,而在災後重建的採訪中則看見了上述各種情形的綜合體。

【延伸閱讀】
莫拉克新聞網 2009-2013
南沙魯的二二八─以人類學的思維重建災區》胡慕情 2013.02.28 獨立評論@天下
根留原鄉 南沙魯避難屋落成》2013.03.11 台灣教會公報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27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不落人後 英國版CBAM預計2027前上路

2024-03-28
瀏覽:
1,713
推:
1
回應:
0

碳捕捉非仙丹 為什麼CCS是油氣產業的虛假解方?

2024-03-04
瀏覽:
2,099
推:
0
回應:
0

又延誤!歐洲鐵路交通的極端氣候挑戰

2024-03-04
瀏覽:
2,017
推:
0
回應:
0

法國農民為何怒火中燒圍攻花都?

2024-02-26
瀏覽:
3,740
推:
0
回應:
0

生成式AI浪潮興起:AI有多耗電、耗水?

2024-02-26
瀏覽:
3,473
推:
22
回應:
0

原鄉避災 與災難共存的學習歷程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516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516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