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記者新手123,共51集,每集2分鐘的短片,為你的公民新聞製作打下深厚基本功。
本集教案PDF檔下載(KB)
46) 公民新聞一例──綠手指上的灰指甲
公民記者雖缺乏專業電子媒體的設備和資源;不過,選對題材,做得有聲有色,同樣能發揮小兵立大功之效。怎知一則新聞做得如何呢?本單元邀請陳順孝老師從主題、材料和敘事三種角度來分析『綠手指上的灰指甲』這篇報導。
●撇步123
作者 斷境音像工作室
作品 綠手指上的灰指甲
(報導「慈濟志業基金會」計畫在台北市大湖公園旁的保護區土地上,興建國際志工大樓的爭議。)
評論 陳順孝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講師、『生命力新聞』編輯人、『阿孝札記』版主。著有『新聞控制與反控制』、『打造公民媒體』。長期關注媒體改革運動、參與媒體公民教育、推動網路公民新聞。歷任卓越新聞獎、金鐘獎、金鼎獎、數位金鼎獎、華文部落格大獎評審。
1 「主題」分析─選什麼題材?
由主題分析,『綠手指上的灰指甲』,是探討內湖一塊保護區,是否要變成慈濟園區的問題。慈濟雖是社福機構,但是不是該有比較寬的標準?像這類生態保護和開發的議題,牽涉到開發單位的特殊性,主流媒體多半迴避討論。因此,選擇這個主題,本身就具有報導價值。
2 「材料」分析─內容有料?沒料?
這篇新聞呈現的資料紮實而豐富,包含實地勘查,颱風時當地淹水的情況,各種資料影片,內湖當地刊物以及一些相關的雜誌內容。
採訪對象也算完整,有居民、學者專家、都市計劃審議委員會。
唯一欠缺的慈濟的觀點,若能加入當事者的說法,將可使整篇報導更公正、更具完整性。
3 「敘事」分析─故事「說」得是否好?
在敘事方面,這篇報導結合了文件、地圖、圖表及動畫,甚至包括為了呈現淹水多高,會用電線杆來比較。
整個處理方式都可以讓敘事更清楚。文字,聲音,影像結合得很嚴謹,畫面的呈現感覺也相當生動活潑。
總評:這篇報導已經相當完整,反映環保團體充分討論社會議題。
●密技123
1 挑選你喜愛的主題
不可否認的,某些熱門的新聞主題易受到他人青睞,不過,建議公民記者先從你喜愛、有興趣的主題開始。因為,你有興趣的主題,更能展現出你的熱忱和好奇的精神,持續對此議題深入追蹤,並觸及各個報導面向。
2把自己當成觀眾
不論是新聞採訪、敘事方式,都先把自己當成觀眾來進行檢驗。比方說:這樣的訪問觀眾是否能了解?有什麼要補充?敘事的邏輯觀眾看得懂嗎?報導節奏是否太沉悶?立場有沒有偏頗?在製作報導中,若能隨時能我保持這種檢驗的態度,會讓你的報導更貼近觀眾。
3善用各種媒材資源
想要將試聽媒介的特性發揮到極至,一定要善用各種媒材,畢竟好看才是王道。除了畫面的構圖要仔細推敲外,舉凡圖表、其他影音資料的呈現,都能夠豐富報導的內容,使報導更具『可看性』。
●知識+123
調查性報導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調查性報導是綜合解釋和深度報導的一種新聞寫作,它源自於二十世紀初在美國展開的黑幕揭發運動。調查性報導不同於一般新聞報導,在於它是靠長時間積累蒐集大量資料和掌握特定消息人士,來向大眾揭發某一事件或議題的真相和深入探討分析。從弱勢族群的處境到政府機構的黑幕,都是調查性報導的對象。
調查性報導最有名的例子,是1974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因水門案去職。「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得華德 (Bob Woodward)和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鍥而不捨,挖出許多尼克森的醜聞,並將蒐集資料整理撰寫「都是總統的人」(All The President's Men)和「最後的一些日子」(The Final Days)兩書,是為調查性報導的代表作。
調查性報導必須重視證據,重視文件的搜集、分析及解釋。所以,記者必須長期投入在一個議題上,調查出來龍去脈。揭發真相、維護社會正義的調查性報導,往往能在社會投下一顆震撼彈。它鼓吹人民有接近機密的權利,強調資訊自由,透過報導喚起民眾的關心和政策的改變。
不過,若是記者本身會有強烈的預設立場,對政府充滿敵意,資料蒐集不足、或是沒有足夠能力去分辨消息來源的真偽,甚至被有心人操控利用,都可能導致調查性的報導失真。
●延伸閱讀123
book
《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調查報導的構想與實現》作者:林照真 出版社:天下雜誌
《公共新聞學:審議民主的觀點》 作者:黃浩榮 出版:巨流圖書
net
你目擊的新聞
此網頁係由雅虎網站推出,讓新聞目擊者上傳照片或者視頻短片,不過,雅虎公司將由專業的編輯人員對這些新聞作品進行處理。
●練習曲123
1試選取一則報導,從主題、材料、敘事方式三個項目去檢驗,看看這則報導的製作,有哪些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
2搜尋一些新聞獎的得獎作品,並且找尋評審對這則報導的評語,看看一則好的報導必須具備哪些有利的條件。
3嘗試製作一則你感興趣的主題報導,並盡量符合本單元提供的撇步,看看自己的作品在主題、材料、敘事三方面,做得如何?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