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密會 爭論科學道德
「海森堡來了,他來幹嘛?」台灣大學為慶祝八十周年校慶,邀請「動見体」劇團,將《哥本哈根》首次搬上台灣的舞台,配合杜鵑花節於廿一日至卅日,在台大劇場共有六場演出。
《哥本哈根》描述海森堡(右)、波爾(中)、波爾之妻瑪格莉特(左)三個鬼魂的辯證過程。
圖片來源 : 許斌提供 |
【記者朱薏雯報導】「海森堡來了,他來幹嘛?」台灣大學為慶祝八十周年校慶,邀請「動見体」劇團,將《哥本哈根》首次搬上台灣的舞台,配合杜鵑花節於廿一日至卅日,在台大劇場共有六場演出。
《哥本哈根》一劇描述海森堡與波爾兩大物理學家,在哥本哈根密會卻不歡而散之謎,劇中充滿許多艱澀的物理討論。全劇僅有三個角色,分別是海森堡、波爾及其妻三位亡靈,在舞台上回憶並重現生前的情境,各自解讀著二次大戰中,海森堡拜訪波爾時的情形。 由於海森堡是德國人,波爾夫婦為丹麥人,在二次大戰中二國敵對,使他們的友誼出現裂痕。三個亡靈時而爭吵、時而又歡樂地回憶往事,在不斷地辯論後,海森堡說出他拜訪的目的-他在維護國家安全及科學道德間掙扎,因此欲與波爾討論拒絕替國家製造原子彈的可能性。整齣劇不斷地抽絲剝繭,帶領觀眾探討科學道德、回憶以及真相。 《哥本哈根》劇中雖然涉及複雜的物理問題,卻能表達道德議題、歷史真相難再現等深刻的內涵。飾演海森堡的吳定謙表示,為了忠實地演出該角色,他苦讀其相關書籍,希望能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海森堡的痛苦。 不同於《哥本哈根》在國外的演出,舞台中央搭設了木質環狀斜坡,角色在斜坡上繞圈,彷彿物理學中電子、質子、中子的運行,更藉由演員腳步的加減速、隔空的對話等,來表達彼此當下的情感。 觀眾朱正明說,他發現劇中情節安排了多重意涵,例如暗處的人影既如遊蕩的幽靈,卻又像海森堡的竊聽者。由於《哥本哈根》是物理學家的故事,因此有不少理工科系同學積極索票,但也有一些觀眾反應看不懂,導演符宏征表示,他已將原劇本中較艱深的科學探討刪減,符宏征說:「希望能在不懂中讓觀眾抓到感覺。」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