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玩遊戲邊治療
【記者陳建中報導】任凱(化名)是一個三歲的小男孩,因為弟弟的出生使媽媽對他的照顧減少,因此出現退化行為,經過遊戲治療後,任凱的情況大為改善。大人可以用語言來表達想法,但是兒童卻無法利用言語來表達清楚,藉由遊戲可以知道兒童的內心想法,這就是遊戲治療的本源。」台北縣立醫院心理衛生中心諮商心理師利美萱說。
根據台灣遊戲治療學會的治療觀點闡述,「遊戲」是兒童最自然的溝通媒介,也是自我表達情緒、想法和行動的工具,「遊戲」的本質使兒童能獲得滿足,提供兒童成就感和成功經驗,使兒童獲得主導權和控制感,協助兒童發展生理、心理和情緒及社會和精神。所謂「遊戲治療」就是藉此原理,將治療的元素加入遊戲情境中,以遊戲做為治療的媒介,協助兒童與治療者建立良好互動關係的治療方法。
任凱的媽媽最近生了一個弟弟,不到三歲的他很想去跟弟弟玩,但是任凱的媽媽總是害怕任凱會不小心傷害剛出生的寶寶,所以總是不讓任凱靠近弟弟,任凱的父母親對任凱的注意和關心因為新生兒也減少許多。
不久後,任凱產生了退化現象,原本不會尿床的他,尿床次數也大為?加,心思原本都在新生兒上的媽媽,因為發現任凱出現退化行為趕緊送他做治療。
第一次踏入充滿玩具的遊戲間,任凱只注意角落的娃娃,這舉動任凱的治療師利美萱都看在眼裡,「它可以坐起來!要不要和它一起玩?」利美萱試問任凱,「不要!」卻被任凱抗拒的拒絕,轉頭跑去玩別的玩具,但是任凱還是一直轉頭注意角落的娃娃。
利美宣為了讓任凱的抗拒心減低,主動摸娃娃的頭,任凱看到利美萱在玩娃娃,馬上丟掉手上的玩具靠進利美萱,「讓它坐起來,好嗎?」利美萱又問了一次,「好吧!等等,不要好了!」任凱還是有點抗拒,但是最後還是嘗試摸娃娃的身體,「弟弟好乖喔!」任凱邊摸邊說,「我們家也有弟弟,但是他很愛哭,我已經長大了,都不需要被照顧。」任凱開始和利美萱說家裡弟弟的事情
利美萱表示,任凱玩遊戲的過程中,就可以投射出他內心的想法,像是一直注意角落的娃娃,和抗拒和娃娃玩耍,想靠近又不敢靠近的行為就可以知道任凱在家裡也是這種狀況,行為上的混亂,產生退化行為都是兒童最基本測試父母親注意力的本能。
利美萱也和任凱的家長溝通,可以讓任凱多一點參與感,不要感覺被排除在外。利美萱說,如果沒有娃娃這個媒介,可以讓小朋友說話,大人也不知道小朋友在想些什麼。
「你們隨時可以結束治療,但一定要讓我知道,因為我要和孩子做個結束的工作」,利美萱表示這是她做治療的唯一原則,因為孩子已經習慣到教室輔導,突然停止治療<>時,如果沒有和孩子有個說明的話,孩子會亂想像,是不是我不乖呢?還是我沒有進步?「這只會帶給小朋友第二次傷害!」
利美萱表示,治療是持續的,不管是在事前會讓小朋友知道為何來此,結束後也會讓治療課程到一段落,「互相尊重是很重要的!」利美萱說,這樣也會讓治療達到更好的效果。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