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荒蕪 茶山村重新走出一片天

文字-A A +A

【記者魏君頤/嘉義電訪報導】
  
  從過去的幾近荒蕪到今日煥然一新,這是茶山村居民當初不敢奢望的理想。為了從部落村莊走向生態公園,茶山村發展出一套「部落公約」,強調居民必須共同維護部落自然環境與風貌。目前茶山村也積極推廣部落e化,希望藉由網路縮短與外界的距離。

 

   位於部落中心代表族群和諧的圖騰。 圖片來源/李玉燕提供

  “Cea ma va na”是達故布亞努<註一>語,意指「山腰上的平原」,至日據時期簡稱為“Cea ma va na”(音譯為珈雅瑪),台灣光復後,因為「珈雅瑪」和日語中的「茶山」同音,所以就改稱為「茶山」。茶山村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最南端,茶山村人口不多,雖僅有四百多人,但居民的組成相當多元,包含鄒族、布農族以及漢人,儼然成為一個小型的民族融爐。雖然民族多元卻不影響當地居民的團結性,居民李立德驕傲地說:「村裡多數建設都是大家合力親手完成的,在這裡不論族群,每個人都願意為社區付出一己之力。」

  但由於茶山村地處偏遠,不僅缺乏資金、硬體設備等行政資源,另外,就連自然資源也相較於阿里山其它村落貧瘠,再加上以往部落文化的快速流失,曾經讓茶山村一度沒落。茶山村前任村長李玉燕感慨地表示,想當初還曾經有人諷刺地說,如果要找到珈雅瑪部落,只要循著成堆的垃圾前進就可以了。但今非昔比,現在村內潔淨的樣貌,是當初無法想像的。

  李玉燕在任內期間,希望能將茶山村以部落生態公園的模式來經營,為此,她提出自治性的「部落公約」,強調居民必須共同守護自然生態,以及維護村內簡樸風貌。內容包括:不濫殺野生動物、喝酒不能乾杯、規定就寢時間、保持部落安寧等規定,希望打破一般民眾對原住民的傳統印象。經過多次村民大會討論結果,村民也很快達成共識,而公約所產生的約束力,超出村民們的預期。現在部落內已很難發現有人喝醉的模樣,而夜晚十點過後,村內除了風聲蟲鳴外,幾乎是一片寂靜。

  近年來,茶山村除了發展精緻民宿產業外,也積極與鄰近部落與開拓文教基金會攜手合作,發展部落e化<註二>,建立一個即時,且能與外界大眾雙向溝通之橋樑。茶山村觀光產業推動促進會組員李貴元表示,希望能藉由此聯繫管道,向民眾推廣原住民生態旅遊之精神與特色。此外,也希望透過部落e化,發展產業網路行銷,藉此增加部落的經濟收入,以及就業機會。

  但對於茶山積極的發展,也有民眾表示,擔心未來的變化,「現在我們能有難同當,只擔心將來不能有福同享。」李玉燕擔憂的說。將來可能因為居民彼此之間產生競爭關係,或者理念分歧,而導致失去原有的純樸和凝聚力。而這些問題,都是未來珈雅瑪部落發展過程中不可輕忽的,需要靠居民一同努力完成。

  <註一>達故布亞努,是指一千六百年前,原居住在於茶山村已消失的鄒族支系。
  <註二>部落e化,指透過架設部落網站,縮短山區部落與外界的距離。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8.03.13

中正E報

加入時間: 2008.03.13
4,534則報導
2,203則影音
578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7:49

守護北門牡蠣 台南蚵新氣象

2024-06-17
瀏覽:
7,311
推:
55
回應:
0
9:08

特殊生入班 融合教育的挑戰

2024-06-17
瀏覽:
4,192
推:
2
回應:
0
6:01

融合傳統與創新 新港開臺媽祖會

2024-06-17
瀏覽:
3,197
推:
2
回應:
0
9:43

山豬吊禁用? 保育與文化的拉扯

2024-06-10
瀏覽:
14,315
推:
4
回應:
0
8:20

理髮旋轉燈 帶你進入美髮摩登

2024-06-10
瀏覽:
4,588
推:
1
回應:
0
10:00

歷史轉身 蔗田間的軌道記憶

2024-06-10
瀏覽:
4,560
推:
1
回應:
0
2:45

眠月線 沉睡於山林的秘境

2024-06-04
瀏覽:
9,806
推:
3
回應:
0
2:54

視障按摩師 超越偏見的自立之路

2024-06-03
瀏覽:
4,396
推:
0
回應:
0
2:21

走進社區大學 與在地緊密連結

2024-06-03
瀏覽:
4,412
推:
0
回應:
0
3:01

美麗建築成蚊子館 無人管理挑戰

2024-05-27
瀏覽:
6,047
推:
1
回應:
0

走過荒蕪 茶山村重新走出一片天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9,061篇報導,共12,911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9,061篇報導

12,911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