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拉雅的公廨 西拉雅的阿立母
【記者黃薇潔/台南報導】
「過一次緣,卡好咧做三次醮。」這是吉貝耍對傳統公廨祭祖的認同。每月初一、十五,就可看到吉貝耍村民拿著些許的檳榔,端著米酒,進入西拉雅族傳統祭祖之處「大公廨」或「角頭公廨」,對著前方的豬頭殼拜了拜,這是西拉雅族的傳統神明信仰。
大公廨裡的陳設。 記者黃薇潔/攝影
「阿立母」是西拉雅人對神明的泛稱,除了「尪公」、「尪祖」外<註一>,大都是擺放在公廨中讓人膜拜,而擺放神明的公廨又分為「大公廨」和「角頭公廨」。「大公廨」曾為青年們的聚集之地或信仰場所,更是清領時代的辦公之處,現在則僅剩祭祀的功能。外觀上,一眼即可望進公廨分成正廳及左右兩個旁廳的建築格局,簡單的擺設表達出西拉雅族儉約的風格,掛在牆上的豬頭殼、羊頭殼是從前西拉雅族人狩獵時,以第一頭野獸的頭顱作為神明的代表演變而來;地板上擺放插著代表吉貝耍護身符「澤蘭」的白瓷瓶,前頭放著堆積成一座小山丘的檳榔。吉貝耍文史工作室召集人段洪坤說明,檳榔自古以來就與南島語系民族有密切關係,更具有「排毒」的效果;旁邊一缸一缸的「向水」,是取自烏山頭水庫的自來水,大公廨負責人李朱龍表示,經過阿立母的加持過後,向水就可保平安。
「角頭公廨」雖然沒有「大公廨」的規模,但除了向水之外,其餘的也是一應俱全。但較特別的是,角頭公廨是屬於地方上的守護神,且角頭公廨的一旁往往伴隨著「跳橋」與「兵馬營」。「跳橋」是神民聯繫之間的橋樑,連接至外頭的「兵馬營」,就像站衛兵一樣,守護著吉貝耍家族的成員。而吉貝耍角頭公廨共有五個,每一個都是由一個家族負責<註二>,段洪坤解釋,角頭公廨的興建原因除了神明的指示之外,還有因權力較大的家族興建而成,代表了家族的傳承。
以前漢人移民至台灣時,因土地擁有權的因素,迫使西拉雅族往南遷移,其中一部落則遷至目前的東河村吉貝耍地區,因旁有濁水溪流的屏障,且與當時的漢文化在地理位置上保有一定的距離,所以吉貝耍始終保持著相當傳統的西拉雅文化,甚至在五零年代以前,吉貝耍地區都是同族通婚,直到近幾年才漸漸往外拓展,也因此吉貝耍地區的西拉雅文化,才得以保存。李朱龍表示,現在台灣其他地區的西拉雅部落,常常可以看見和漢人文化融合的地方,例如在祭拜阿立母時,會手持香柱,不像吉貝耍仍是以傳統的檳榔及米酒祭拜。吉貝耍也保持著一些傳統祭典,例如三月二十九日的「番仔換年」,是阿立母的生辰,就像漢人的天公誕辰一樣,而最有名的莫過於九月四日至五日的孝海夜祭,就像高山原住民的豐收慶典一樣,西拉雅族也有自己慶豐收的祭典。
「吉貝耍地區兩百九十二戶人家中仍有供奉阿立母的大約有82%。」段洪坤得意的說著。以往歷史課本上,對於平埔族的敘述總是少之又少,現在藉由吉貝耍部落的積極推動,除了能讓民眾在進入吉貝耍後進一步了解西拉雅文化的風情韻味,也保持了西拉雅文化的傳統。
<註一>平時寄放在祭司家中,目前由李氏家族代為管理。
<註二>吉貝耍共有五個公廨,為北公廨、西南公廨、中公廨、東南公廨、東公廨,分別由潘姓、段姓、李姓、張姓、程姓等家族負責管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