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裕文報導】沿著台九線的路標前進,沿路的山水景致,彷彿有種魔力,讓人不那麼在意時光的流逝,放眼一片綠油油的美麗稻田隨風搖曳,車外景色流逝,就這樣不知不覺間進入了花東縱谷,這裡也是池上米的故鄉-台東縣池上鄉萬安社區。
對很多人來說,一提到池上,立刻就會想到池上米,這裡不僅是產米的故鄉,也是比賽拿冠軍最多的所在,當年更曾進貢給日本天皇。然而隨著台灣整體經濟的轉型,農業的式微直接衝擊到萬安社區的發展,許多青年人口紛紛出走到大城市,社區內的人口結構出現轉變,留不住年輕的一代,使得老一輩需要花費更多的心血投入,可在即將面對WTO挑戰的時候,更使得原有的傳統耕作方式面臨巨大考驗,要如何轉型與如何創造出農產價值的課題,是萬安社區不得不直接面對的挑戰。
於是從二00一年,萬安社區開始推動土地復育計畫起,以不施肥、不噴灑農藥的耕作方式,使土壤肥沃、土質黏水性強,這裡生產的有機米,灌溉水源來自海岸山脈的萬安溪,面積共六十甲,農民現在仍採早期農耕方式,用人工挲草、施放有機肥料,完全不用殺草劑、化學肥料及農藥,自成一個獨立而完整的有機米生產區,這種耕種方式,現在已成為萬安社區營造在產業振興及環境復育的一大特色。
萬安第一位採用此種耕作方法的蕭煥通,當時在居民不看好的情況下,一本農夫默默耕耘的用心態度,種出了遠近馳名的冠軍有機米,他表示,當時他第一個開始以有機耕作法種植稻米時,被很多人笑說很傻,因為這種方式不僅耗費更多心血,還不能保證一定會有好收成,直到後來得到獎,才慢慢有越來越多人投入有機耕作。
此外成功建立有機耕作的推手,還有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蕭仁義,土生土長的蕭仁義,因著一份熱愛家鄉的情感,白天他在中華電信上班,晚上是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參與社區工作十多年,每天除了睡眠時間以外,其餘的時間幾乎都是在做社區的事。看著萬安社區一步步的茁壯,他娓娓道出對家鄉無微不至的呵護心情,就怕家鄉的一土一草在時代快速發展過程中,失去了原來的農村面貌,聽著他字字句句不離社區的描述著,問他是什麼動力促使他這樣做,「每天下班後,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到田裡赤著腳走在泥土上,一種踏實的感覺。」這種踏實感,讓他在領受生命的過程中更加珍惜,在步步趨前中,領略生活因真實而美好。
相當有想法的他,卻不想讓家鄉淪為觀光客充斥的旅遊勝地,他說:「不急、不急,先讓社區居民將社區都準備好後,再歡迎觀光客來也不遲。」社區要細水長流,才不會「吃緊弄破碗」。他希望來萬安的每一個人是和萬安一起生活的、呼吸的,隨著四時節令,跟著農夫的腳步,踏實地享受農村生活。看的出來蕭理事長對於家鄉的呵護,其實他也希望來到這的每位遊客,也能像他們一樣疼惜與尊重這片土地,享受優質的農村生活品質,一步一步慢慢來,就像農夫一樣一點一滴的耕耘,等到在居民與遊客二者都準備好了之後,觀光自然就會來。
就是這股對家鄉的熱情,感動所有當地人紛紛投入有機稻作的種植,如今賴以土地維生的社區居民,在耕作的過程中除了建立起與土地緊密的情感,更讓他們學會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大地自然所賦予的一切,當台灣各地積極推動社區觀光化的同時,他們選擇跟別人不一樣的路走。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