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菱角,救水雉的家
「買菱角,救水雉的家」活動計劃
發起人:莊孟憲
真理大學自然資源應用學系講師、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
緣起:
1865年4月23日,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Robert Swinhoe)在高雄的大水塘裡發現了一種尾羽修長的美麗水鳥,水雉從此正式列入台灣鳥類名錄中。根據文獻顯示,水雉原本分布於台灣的五股、內湖、宜蘭竹安、中壢、桃園、彰化全興、花蓮、台東大坡池、嘉義八掌溪、急水溪、台南、高雄、左營、林邊和龍鑾潭等地,但上述地區的族群多數在土地開發利用的威脅下,及耕作型態的改變後逐漸消失,目前主要分布於台南一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1989年公告水雉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
水雉在台灣地區之繁殖期大約從4月至5月開始,剛好是台南一期稻作採收結束,開始轉作菱角的時候,此時水雉大多利用四周堤防較高,隱密性較好的菱角田,進行求偶、築巢、孵卵及育雛等繁殖行為。9月到10月為菱角採收期,此時水雉也開始轉換為冬羽,準備離開繁殖地,並遷移至度冬地。正因為水雉與菱角產業活動時序的密切相關,在地人給他們一個貼切的名字-「菱角鳥」。而有水雉築巢的地方,菱農即不施農藥,並且不去干擾,因此水雉就像是有機或減量用藥菱角田的認證商標,同時保障許多生物如鳥類、水生昆蟲、蛙類(台北赤蛙、金線蛙、虎皮蛙與貢德氏赤蛙)等,一處安全無慮的棲息環境。
但由於菱角農年齡結構老化,加上利潤不高,平均每分地僅有1~3萬元的收入,使得許多原本適合水雉繁殖的菱角田紛紛休耕,或改種水稻,這些菱角田一但作業方式改變,直接影響到不僅是水雉繁殖棲地的減少,更讓整個平原農業濕地生態系嚴重消失。
為了保留適合水雉棲息繁殖的菱角田,本計畫擬與其菱角田有水雉繁殖的菱農進行協商,透過宣導,協助行銷,已確保利潤不會被中盤商剝削,進而提高菱農維持菱角作業的意願,同時願意配合有機菱角或減量用藥的施作,確保土地資源的永續發展。 團隊及分工:真理大學自然資源應用學系:組織水雉小組,進行菱農保育態度及意願調查。 負責各單位之聯絡與協調(前期)。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協助有機認證及銷售通路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協助宣導及調查菱角田生態台北市立動物園:協助宣導,並協助台北赤蛙的調查台南縣農業局:提供行政資源,並協助宣導官田鄉公所:提供行政資源,並協助宣導官田鄉農會:協助有機認證及銷售通路台南野鳥學會:協助宣導及監測菱角田水雉利用情形
…………(持續邀請中)
本計劃分為短期、中期及長期目標進行
合作菱農的條件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