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的古蹟
遺忘的文化資產芳草橋(草地尾橋、道爺橋、南田糯米橋)
公民記者/浩浩嘉義報導
芳草橋因道爺橋圳由橋下通過,古名道爺橋。清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從事大陸藥材買賣的地方紳士(地方上有地位的人)賴時輝先生(一八一九年~一八八四年)捐錢建造了道爺橋,以利交通。橋祥為拱橋(台語拱行似駝背之意),橋寬二米,全用糯米、蚵殼燒成的灰,赤糖和石塊做材料造成,又稱糯米橋。橋由人工一磚一磚的打造,十分古典、堅固,至今未壞,已有一百四十多年歷史。雖然橋面上經過數次的增修改建,所以看不出它原本的樣子,但若由橋下仔細觀察,仍可看出當年建築的樣式是拱型的。三十多年前,前芳草里里長林金助先生感覺橋窄,學生常摔落橋下,安全堪慮,所以重新加寬橋面,將此橋擴建為八米水泥橋,將水泥橋建在拱橋上,形成「二合一」橋,舊時的拱橋在下面,上面則是現代的水泥橋,這層橋現在稱為芳草橋,它的原名則是道爺橋,為何會稱為道爺橋?因為它常時建於道爺圳上(灌溉農田的大水溝),所以稱為道爺橋。過了道爺橋,先民又於八掌溪上建造簡便木橋,這是嘉義城通往中埔四十九庄唯一的通道,尤其在日據時代更顯示這座芳草橋地位的重要性,每日來往經過的民眾非常多,也帶來了草地尾更加繁榮。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