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祥-保留自然古典的陶藝
【記者相振為報導】在淡水老街的末端,有一家名為「手舞」的陶藝工作坊。外表雖不起眼,但一走進內部,首先傳來陣陣檀香,優美的歌聲,映入眼簾的是連串深色的陶藝作品,有一股穩重且祥和的氣息。陶藝藝術師陳文祥,就是這裡的主人。
陳文祥,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目前除了經營自己的工作室之外,也是新竹鐵道藝術村的駐村藝術家。曾經從事電工方面的工作,但為了追求自己的興趣,陳文祥不顧父親反對,毅然決然走上藝術這條路。
「陶藝是我最能夠掌握的一個媒材,很容易表現出我想表達的樣貌。」陳文祥說,陶瓷的可塑性高,且變化大,「這個藝術最能和你做互動,最有生命力」,是他愛上陶瓷的主要原因。他解釋:「陶藝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製作,一個是燒窯。完成製作不代表就已經完成了,還要經過『燒』的考驗。」現代大部分陶藝師父都注重前者,刻意在陶藝上面做加工、上色,但陳文祥反而注重「燒」的部分,希望能傳達出陶藝「原汁原味」的感覺。
在廣泛使用電窯和瓦斯窯的現代,陳文祥卻返回去使用傳統的柴窯,其實是別有用心,也是他特殊之處。他說:「就像用火和電鍋煮肉一樣,味道一定是前者好。所以我以柴燒為主,這可以說是讓陶瓷最直接和火面對面,接受火的衝擊也最大。」除此之外,柴燒還會因為氣溫、溼度、氣壓、木條乾濕而有所不同,所以這不但是對藝術家最大的挑戰,更因為這樣,藝術家會更期待燒出來的作品。他說:「通常柴燒的話要連燒三天三夜,有時很累還要去顧窯,會覺得很累。但當一看到火的時候,整個心情又莫名其妙的興奮起來了!」
另一個使用燒窯的原因,陳文祥認為是陶藝發展到後來的結果。他說:「現代陶藝大多以表現釉藥為主,但現在已經非常極致了。藝術走到最極致的時候,就會走回最樸實的樣子。」所以用柴燒的話,釉藥就是木柴,燒出來的顏色也最接近原始的樣子。這一切,都歸因於陳文祥認為他的作品一定要表達出「最自然」的感覺。
除了陶藝,陳文祥還標榜「金、石、絲、竹、陶、土、木、革」,象徵他的陶土藝術還融入了其他的元素。陳文祥表示,「金石絲竹陶土木革」這八種原本都是製作樂器的材料,但這和工藝的材料是完全一樣的。而每個工藝材料都有相關,可以互相通用,所以「我把他們加在一起,成為複合式的藝術。」以一件作品「鳥上枝頭」為例,用陶做成的鳥站在木質枝頭上,的確讓作品更添生動的感覺。
但是相較於其他色彩艷麗的陶藝作品,究竟跟用火燒、自然成品的作品,有什麼樣的差別呢?陳文祥表示,這就像彩色照片和黑白照片,「我的作品沒有那種power,不會強烈的吸引人目光。但是衝擊會過,我的作品卻會越看越有味道。」
當初不顧父親反對選擇走上藝術這條路,陳文祥一點也不後悔。除了認為人就是應該要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情之外,也可以讓一個人真正發揮他的能力。現在陳文祥不但在淡水有兩間店面,還受邀到新竹鐵道藝術村擔任駐村藝術師。他表示,因為受限生活壓力,還是要做一些投客人所好的作品。但為了發揮自己的長才,所以到鐵道藝術村去「玩」,和其他藝術師相互激盪,刺激自己的創造力。不論如何,陳文祥所堅持的「自然陶藝」,會一直給陶藝保留最原始的味道。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