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新制通識 重人文科學
【記者林雨潔報導】美國哈佛大學十五日通過卅多年來最大的課程改革方案。歷時四年討論,終於以一套目標涵蓋更廣、更貼近生活的新「通識教育課程」取代舊有的課程。
根據新通過的政策,學生須修習八個領域的課程,如「世界社會」、「文化與信仰」、「倫理辯思」、「生命科學」等。比起舊有課程,新課程更強調人文科學教育及道德議題,並增加宗教的比重。
哈佛希望藉著新增加的「世界社會」和「美國與世界」、「文化與信仰」三大類人文課程讓學生認識世界與其他國家,並了解美國以外不同的生活與價值觀,扭轉美國人漸趨狹隘的思想。
新通識課程內容以哈佛文理學院去年針對課程所作的報告為依據。其中引發嚴重爭論的是建議新課程必須有一門宗教必修課,最後校方以「文化與信仰」課程代之。課程將帶領學生從社會、政治、宗教和經濟的觀點,認識不同思想、藝術和宗教觀念。
這次哈佛改革通識課程的原因之一是回應社會對於哈佛太偏重教導誨澀學術的刻板批評。因此哈佛改革課程的目標在於提升學生的公民參與,及因應社會變化,加強道德觀念。透過新的通識課程,哈佛還希望學生能拓展學習領域,將學問應用在實際生活中。
在眾多科學課程改革中,還融入現今引起社會各界激烈辯論的研究道德問題,如爭議性極高的胚胎幹細胞研究。
學生議會議長Ryan A. Petersen表示,之後學生對新課程的參與度與流動率是重要的指標,且將影響未來幾年新通識課程發展的路線。
參與課程改革會議的學生代表Tracy E. Nowski表示,授課教授對課程的設計將是影響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他進一步說明,通識課程內容必須有實質上的改革,如果教授只是變更幾條課程大綱,那課程改革也只不過是換湯不換藥。
事實上,哈佛不是唯一重新思考學生教育課程內容的美國大學。近來美國耶魯大學、賓夕法尼亞州以及得克薩斯州的一些大學也紛紛開始討論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
這幾年台灣也正在改革通識教育的內容,將原本不分類的通識教育,分割成各專業領域,讓學生在本系專業科目外,可以受到更完整的教育。
台灣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樊中原教授表示,目前台灣通識教育改革方向不只是形式上,而是教授需配合提升通識課程品質。比如說,教授不能以專業科目的教法來上通識,以及規劃如何經營來自不同系所學生的通識課程等。
此外,他也表示哈佛改革課程有其優勢條件,若在台灣的大學將國文、英文、體育列為必修通識的情況下,將通識課程分為八大類,等於是壓縮其他通識課程選修機會,學生可修的課程會大大減少。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