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撫消失中的美麗海岸線 — 我與海洋的美味關係
「2008黑鮪魚季,美味列車開動!」一句多麼吸引人的標語,聞者無不食指大動!然而在地方政府與政治領袖熱鬧參與的背後,一般民眾卻因價高而望之卻步,形成強烈的對比。黑鮪魚季已堂堂邁入第八屆了,在一場場試吃與熱鬧的促銷活動之後,我們究竟增加多少對黑鮪魚的瞭解呢?官方網站不提、媒體不關心、民眾更是所知有限。全世界每年有近八萬公噸的黑鮪魚被狼吞虎嚥下肚,但近十年來的資源量卻已下降九成,更有科學家嚴重警告再不採取保護或有效管理,黑鮪魚恐將迅速滅絕!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與這些海洋魚類維持所謂「美味關係」,恐需要更多的理解與思考!
今年夏天,「水水台灣游學團」首先帶領學員們,以親自體驗的方式探訪位於基隆市的八斗子漁港,藉此來理解台灣的漁業資源及認識各種漁撈活動。八斗子漁港與附近的正濱漁港(基隆漁港),同樣屬於全國性的第一類漁港,可以提供各型漁船停泊、加油加水、維修、卸魚、冷凍及運輸等等服務,也是颱風來襲時附近漁村船隻的避風港。
在這裡,學員們觀察到利用燈光聚魚的燈誘網(又稱焚寄網),可以誘捕小卷及趨光性的魚類,當近百艘燈誘網船同時在海面上作業時,更是基隆夏夜裡的海上奇景;一艘漁船前方延伸高突的標台,是許多英勇的漁夫頂著巨浪、搏命標魚的舞台,卻也可能是多起悲劇的濫觴,這些標旗魚船的式微亦象徵著漁業的沒落;港內及船上成堆擺放的稻草席,則是利用飛魚會產卵於漂浮海藻的特性,引誘產卵並藉此取收飛魚子,此舉恐影響飛魚資源卻因限捕措施引發激烈爭辯;漁港旁婦人正在整理的延繩釣漁組,可以在海面上綿延數十公里,除了鮪、旗魚、鬼頭刀或鯊魚等目標種類外,海豚、海龜及海鳥亦可能不幸魂斷於此,魚獲也因未能即時收回而降低品質及附加價值;漁工辛勤地修補著伸展的大型底拖網,由網子尾袋的孔隙大小判斷,被底拖網所拖行過的海床會像沙漠般地「乾淨」,對海洋的底棲生態具嚴重的殺傷力。然而,一些聰明的漁夫卻發明巧妙的魚籠,除了可以撈捕特定種類之外,對魚獲大小亦可以管制,對環境的影響也較小。海洋漁業資源的枯竭,已經是全球化的廣泛現象,主要原因為過渡漁撈、污染及棲地消失等等。原來漁業的發展與興衰,竟和人類的態度如此密切相關!
站上漁港旁沿著海岸突出的岬角-忘憂谷,面對遼闊視野及被湛藍碧海所包圍的基隆嶼…微風輕拂,的確有讓人忘卻惱人煩憂的神效!一行人靜默了數分鐘,細細感受這來自海洋的溫柔慰藉…但轉頭處卻驚見幾條醜陋的水泥長堤與雜亂堆放的水泥消波塊,突然間從肩膀到脖子都緊繃了起來,「這是我們想要的海岸嗎?」內心吶喊著。過去這段時間,我們的海岸環境起了很大的改變,超抽地下水後必須面對無止境地淹水及水泥長堤的修築,不當的決策造就全台共有239個大小不等的漁港,台灣的海岸線竟有一半以上被人造水泥所圍繞而成了名符其實的「堡島」。這些漁港及水泥設施除了部分功能不彰、浪費公帑外,也破壞了美麗的海岸!還有更多的惡行,都在訴說著同一件事情:人們漠視海洋、拒絕正視海洋是文化的一部份,以致海洋環境長期以來被忽略與放任破壞。
因此,游學團跟著水旅行來到了海岸線,一起觀察與人們活動接觸最頻繁的潮間帶環境,並認識這裡的環境特性及生物的特殊適應。在緊鄰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潮境公園旁,擁有一片寬闊的海蝕平台,每當退潮時裸露出的礁岩間及積水的潮池內,富藏許多藻類、螺貝類及魚蝦,總是吸引許多遊客駐足觀察或撈取。離開八斗子漁港後帶領學員們來到這個潮間帶觀察,除了體驗到豐富的多樣性生命外,重新和海洋產生了記憶連結,進而增加對海洋環境與文化的瞭解與關懷,這些態度是過去海禁時代所缺少的。
海浪不斷拍打著岸邊,一會兒急切、一會兒間歇,學員與工作伙伴們停駐在海灘旁休息與分享心得,發現腳底下到處是隨著海浪沖上岸的海漂物與生物殘骸,每一件都可以透露出浪花底下的秘密,但隨著許多天然海岸的潮間帶環境被密密麻麻的消波塊堆所放後,生物所需的棲息地也消失了。浪花下,秘密再美、再豐富,也沒有機會仔細欣賞!
「水水台灣游學團:一撫消失中的美麗海岸線」精彩照片紀錄:http://picasaweb.google.com/eeft422
再思考我與海洋的美味關係:
破壞性捕魚活動使南沙群島珊瑚礁死亡 |
台灣海產瀕枯竭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