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親子成長篇(上)
林一蘭/本會早療教室主任
林昀燁/本會幼特教老師
視覺障礙的確是一種障礙類別,但不代表什麼都不能學。只要從小給予正確的教導,孩子的發展潛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父母親一定要知道的事】 從嬰兒開始,我們就自然而然的使用視覺,並透過視覺從生活中學會了觀察,進而對環境內的各種事物有探索的興趣,並學習如何與環境互動。這種自然的學習,提供了骨頭、神經、肌肉的互賴,奠定了肢體動作發展的功能。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視覺帶動肢體移動的能力,刺激出動作與感覺相互回饋的系統。感覺是一種輸入,包含了視、聽、觸、本體和前庭;動作是一種輸出,包括了肌肉的緊張度和各種複雜的動作反射。一個人如果在感覺與動作發展上受限,那麼在知覺發展的領域中就會遲緩。有視覺障礙的兒童,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無法使用視覺,也無法在生活環境中進行有效能的觀察、探索、模仿等,造成學習的困難,也影響整體的發展。
但更具決定性的不是視力的缺損,而是「環境刺激的匱乏」。對視覺障礙兒童的教導,應該從日常生活中營造機會與環境,做正向及多元的接觸和互動,讓生活互動來提昇幼兒身體各種感官的功能。例如:安排幼兒去不同場合和不同的人互動、協助幼兒瞭解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在安全條件下觸摸不同的材質…等。透過接觸生活中多樣化的互動,刺激幼兒本體的感受與覺察的基礎,大腦才會發展出對空間、時間、位置、數量及語詞等基本的認知概念,並瞭解環境中操作物體的方法。 【環境的匱乏會影響幼兒那些發展】 在從事多年的視障幼兒早期特教服務中,我們察覺到仍有許多父母親認為:孩子大了自然而然的就會。其實這是一種極錯誤的觀念,也是阻礙孩子日後融入社會環境的最大障礙。環境的匱乏加上幼兒又有視覺損傷,將影響其整體學習發展(舉例如下),這是家長需要正視的。 1. 認知的概念形成 2. 言表達溝通理解的能力 3. 手眼協調精細的動作能力 4. 肢體動作發展移動的能力 5. 生活自理操作的能力 6. 對事物類化分辨的能力 7. 對環境控制的能力 8. 自我情緒的管理 9. 社會適應 孩子只有一個童年,我們期盼每一對父母親都知道,自己才是孩子最好、也最具影響力的老師。如何扮演好父母親的角色、如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教導」及「愛」,是需要家長與專業人員共同努力學習的。其實視覺障礙兒童只要及早接受個別化的專業評估(包含職能、物理、語言、定向與行動等),家長也能與各專業老師討論及配合,孩子在有計畫、有目標的療育及訓練下,孩子的學習能力也將會和一般兒童一樣,具有良好的認知、語言、情意和操作…等各項均衡的發展。 【教導視覺損傷之幼兒應注意的事項】: 一、幼兒要先對環境熟悉、物品的位置擺放清楚,才能達到自己操作的能力。所以教導幼兒的第一步是「先認識自己的身體」,其次是「居家的環境及擺設」,再來就是教導幼兒知道「自己的物品擺在什麼位置」。 二、教導幼兒認識自己或環境時,請以「上下、左右、前後、正確的位置及名稱」來教導幼兒;不要只說東西在這邊或那邊,以免更讓幼兒混淆了方位的辨識。 三、在教導幼兒分辨自己的左、右時,請先從「手與腳」開始。在手上可配帶一個手環;在左或右腳的鞋上,可黏貼一個可愛的註記提醒幼兒辨識。 四、語言是思想和學習的媒介。透過「語言的問與答」,幼兒可以更清楚的去認識周圍環境和事物連結的意義,所以給予兒童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是非常的重要。 五、視覺損傷幼兒在學習時,就像是在搭蓋積木一樣,他們每學會一個動作,都會成為後來動作的基礎。 六、選購幼兒的物品時,請帶著幼兒一同購買,這也是訓練幼兒分辨及選擇的機會。 七、用口述教導幼兒時,要請幼兒再複述一遍。一方面確定幼兒接收的指令是否正確,另一方面也讓幼兒藉此機會,做操作步驟的整理。 八、輕度視覺障礙的孩子,在教導時可以運用「顏色」來做提示;視障重度的孩子,則請運用「可觸摸的材質」做為提示。 最後要提醒家長,每個幼兒「學習的時間」都不一樣,請讓幼兒以遊戲的方式去學習,並以最佳的耐心及愛的鼓勵去支持。
視覺功能訓練
視覺敏銳度的評估
※參考資料: (余蓮青:86年 定向與行動技術)已出書 (萬明美:93年 視障教育)已出書 (張千惠:93年 27期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視覺障礙教育學會會刊) (林一蘭、林昀燁: 92~94年 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早療教室-視障幼兒教學觀察記錄)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