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地上耕作的老兵」
〝揭開雙子心的面紗〞系列報導(二):
「石頭地上耕作的老兵」系列中,陳美蘭、黃秀雯合作介紹民國五十年代,一批退伍老兵開墾木瓜溪畔沖積地的艱辛過程。同時,他們也著手於這個主題的口述歷史搶救工作。
報導/陳美蘭、黃秀雯
談到老兵,你會想到什麼?
是開墾橫貫公路的鬥士?是清淨農場種植高山蔬果的高手,還是遠征沙烏地,造橋鋪路的建築工?
還是,一批不見於史冊,在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落戶,開墾木瓜溪的囤田兵?
這三十二戶當年追隨國民政府遠離家鄉,卻又在意想不到的溪畔新生地落戶定居的老兵,又是怎麼度過最艱困的前十年?
走訪干城村寧靜的巷弄,已經看不到半世紀前那些臨時搭建的木屋、茅屋,取而代之的是與翠綠田園相輝映的現代民宿,但是如果留意,老兵和老兵第二代的身影,依然不時出沒其間。
任職慈濟大學總務處的曹新生是民國五十年,小學四年級時,跟著父母搭乘吉普車,加上簡單的家當,從新竹連夜通過蘇花公路來到干城村。「這片當年稱為『慈雲墾區』,面積約為五十餘甲的土地,當時根本是一片荒涼,雜草叢生,充滿著石子路與泥土路,只有零零散散的五棟房子,」如今自己也五十多歲,性格熱誠、開朗的曹新生回憶。
現年七十五歲的梅奶奶還記得,他們這批第一代「移民」,居住的是木板糊泥巴的瓦屋,即使如此每戶還必須繳交五千元台幣,才能住。可是,「每當颱風天過去,如果不是瓦片被吹走,不然牆壁滲水,總得修修補補一番,」本籍南華村,二十九歲嫁給梅有泉後,組織「芋頭加蕃薯」家庭的梅奶奶說。
他們所開墾的地,位在木瓜溪的沖積河床上。這片土地貧瘠,充滿大大小小的石子。這些放下武器的退役軍人,並不急著拿起鋤頭,而是改用炸藥,將阻擋在眼前的石頭爆破,至於那些大如房子般的巨石,眼看連炸藥都不靈光,老兵腦筋一轉,改為挖出個大洞,將石頭滾進去後填土。「剛來的前幾年,每天都在撿石頭,撿到怕啦!」曹新生說。
老兵的困苦還不止於此。像開墾木瓜溪沖積地,靠得是老天下大雨,洪水從山上夾帶著泥土,沖積至農田裡,才有較肥沃的土壤耕種農作物,許多紛爭就來自大家搶水灌溉自己的田,別人則分不到。此外,軍人一生都拿刀動槍,對於種田一竅不通,很多人剛來時只能有樣學樣,看本地人農作時灑肥料就跟著灑,可是人家灑肥料後,農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