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蟋蟀—嘉義社大鬧翻天

文字-A A +A

2008.08.25

 

 

趁著暑假的最後一個禮拜,嘉義社大昨(25)日,以一場「蟋蟀擂台大鬥法」做為「生活生態多樣性」夏令營課程的結束,也為營隊的小朋友和家長,留下深刻的回憶,社大執行長陳柏濡指出:目前「蟋蟀文化」仍以台南縣新化鎮的豐榮社區最為興盛,昨天社大特別邀請該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蔡朝明到校示範教學。

 

陳柏濡說:蟋蟀體長約8 - 11 mm,頭部寬圓,兩觸角間有一條黃色橫斑,頭部前半段黑色,後段褐色具6條縱向深褐色的條紋,前胸背板黃褐色,左右各有較深的褐色斑塊。本種為地棲性蟋蟀,常見於枯葉、石頭或瓦片底下棲息。依據下課花露米的資料顯示:鬥蟋蟀是一種老祖宗傳下來打發農時閒暇的休閒活動。在唐朝天寶年間,也就是唐明皇時代,人們不僅已懂得欣賞蟋蟀的鳴叫聲外,也開始鬥蟋蟀。到了南宋,便興起觀賞鬥蟋蟀的風氣,像賈似道、明朝的宣德皇帝,都是歷史上喜愛這個活動的著名人物。

 

由於蟋蟀有響亮、多變化的歌聲和爭強好鬥的個性,所以有些人喜歡聽蟋蟀家族的鳴聲,有些人則喜歡鬥蟋蟀,鬥蟋蟀也是臺灣南部著名的農閒活動,蟋蟀戰鬥力的強弱,主要是以蟋蟀的鳴叫聲是否洪亮,再看體型是否雄壯威武,也就是武俠小說中所說的練武材料。所以蟋蟀的頭越大越好,腹部尾端要較小而尖,走路四平八穩,踢腿強勁而有力道。鬥蟋蟀最常見的就是黃斑黑蟋蟀、俗名為烏龍仔、赤羌仔、雙斑蟋蟀,昨天這場活動,鬧翻了社區大學。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sherman

社大能做台灣傳統生態蟋蟀文化活動
真是太棒了
多年前我也採訪過當時還是“蟋蟀別墅“主人的蔡理事長哩
參見http://blog.yam.com/sherman/article/13920405

2

加入時間: 2007.04.24

嘉義市社區大學

加入時間: 2007.04.24
553則報導
73則影音
8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104年春季成果展圓滿落幕

2015-07-20
瀏覽:
3,015
推:
0
回應:
0

第五屆2015許世賢博士慈善紀念音樂會

2015-06-25
瀏覽:
3,875
推:
87
回應:
0

屏東縣環保社區來訪

2015-06-03
瀏覽:
3,100
推:
1
回應:
0

「經常一根菸 快快上西天」戒煙宣導短劇首演

2015-04-22
瀏覽:
3,533
推:
1
回應:
0

103秋終身學習成果展熱鬧登場

2014-12-16
瀏覽:
4,158
推:
3
回應:
1

桃園社區大學《103年標竿學習》蒞臨參訪

2014-11-11
瀏覽:
2,777
推:
22
回應:
0

看見聽障視界攝影展

2014-10-06
瀏覽:
3,159
推:
47
回應:
0

「2014小小攝影師鏡頭下的嘉義之美」攝影展

2014-09-22
瀏覽:
3,382
推:
1
回應:
0

「澀影攝癮 看見聽障視界」共學坊活動

2014-09-22
瀏覽:
2,470
推:
0
回應:
0

鬥蟋蟀—嘉義社大鬧翻天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