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當經典變成一種消耗,我們還有新傑作嗎?
前幾天在facebook上,有一則消息在朋友間引起了討論,那就是全新版的神鵰俠侶選角出爐,關鍵女主角由當紅女星陳妍希飾演,雖然試妝扮相十分清新,仍被許多網友質疑「與原著氣質有所出入」。雖然網友一面倒的負評,卻也讓這部戲未拍先轟動,達到了最佳的宣傳效果。
從我有記憶以來,金庸劇就一直是不斷被翻拍的經典,光是「神鵰俠侶」這部戲,光是我有印象的小龍女就有潘迎紫、范文芳、吳倩蓮、劉亦菲……幾乎五六年都會有一次金庸重拍,儘管褒貶不一,卻遏止不了屢次翻拍的金庸威能。
不可諱言地,經典重拍,幾乎是中外影劇圈的固定模式;雖然經典保證了收視,卻也不禁讓人自問,近年來的小說改編,究竟有多少被記憶在觀眾心中,還是只是自滿於成就的複製,再也不願冒險探索全新的可能?
我常被告誡,位於傳播圈不論是何種位置,所做所為都會影響到作品呈現;因為我們就像一顆小螺絲釘,如果不轉動,鏽蝕就會卡住整個龐大的結構鏈。然而令人哀傷的地方卻在於,市場和環境始終告訴我們相反的道理:重蹈覆轍,比較安全,起碼錯的地方不會太多。
在星期日的飯局裡,和同學聊著最近看的戲劇和小說,聊的那些經典作品,存在於過去,存在於當代歐美、存在於日本、甚至存在於中國,然而讓人有些感慨的是:現代台灣能被記住的經典愈來愈少,或許歸究根源,不就是整個傳播圈對於複製成功的盲目、尋求安全的解套模式、製作省錢卻有一定收視的節目;賠上的卻是底下所有人的冒險精神,還有鼓勵創新的能力。
還記得在初入大學時,我曾經抱著期盼的心情一頭投入電影的世界。因為在我眼中,這世界有太多故事被台灣錯過,而從事影視相關科系,正是讓我大開眼界的好機會。
台灣一直是世界文化偏遠的一隅,從院線電影、電視頻道,播放的電影不過都是世界文化的一小環;許多經典佳作礙於尺度,台灣無法引進,而電視台更是每每等到夜深人靜,才會有一些冷門卻特別的電影會播映,而且還是經過電視剪輯,有些已經失去了原始風味。
然而,「電影」從來不是這麼狹隘的存在。我一直希望,如果能有一點點能力,便能多看這個世界的電影一些,甚至帶著別人透過文字,多了解那些被排拒在主流媒介外的文化多一點;因為,台灣需要更多不一樣的眼界。
誠然,台灣影視圈面對的問題,從來不是單純缺少題材而已,更不是靠幾個人的創新思維能夠解決。只不過,從「神鵰俠侶」翻拍這件小事看起,總會讓人灰心於華人影視圈的封閉,還是回到了最安全的「經典重塑再重塑」。而從大陸看回台灣的傳播亂象,卻同樣找不到任何一個可以怪罪的人,因為那些當初抱著想要拍「很酷」的片的朋友們,一個個都在媒體環境中從企圖想要突破,最後被一層又一層「安全」的要求,磨平了所有發揮的空間。
我期望著有一天,這個世代能夠出現屬於我們的經典,或許是小說、或許是影視;而且那份經典是由我們當代的文化人,一磚一瓦親手搭建的。每個世代從來不缺乏創意和熱情,少的只是顛覆安全模式的勇氣,以及優秀作品推薦給觀眾的道義,那是我們這個世代所缺乏的事。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