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趕火車的小孩 作育英才的夢工廠
【記者李姵蓁/採訪報導】榕樹環繞的木造建築,點上樹影掩映灑落的流金,飄散著淡雅的檜木香氣。腳步前行,聆聽解說員敘述此地鼎盛的文風與歷史;時光倒轉,走入那個追火車上課的記憶時空。
這是位於鳳林鎮的「校長夢工廠」,其前身是日據時代遺留下的「鳳林支廳長官舍」,在日人撤退後,卻隨著時空變遷而日漸荒蕪。所幸在鳳林鎮公所的催生與各方協助下,經過整修硬體、收集史料的努力,這棟歷史建築得以於民國九十三年,正式以「校長夢工廠」的新風貌重生。
趕火車的小孩 追逐上進的契機
廖高仁為參訪者解說校長夢工廠的來歷。(李姵蓁/攝影)
校長夢工廠訴說鳳林人引以為傲的紀錄——投身台灣教育界的校長中,鳳林出身的子弟便佔了一百名以上!鳳林「出產」校長,而校長夢工廠則生產「教育的夢 想」,透過一張張照片與口述史資料,記錄鳳林許多教育先進的事蹟,也傳承好學的文風。館內的解說員廖高仁表示,客家人的祖訓期望子孫只做「忠臣與孝子」兩 種人,「耕田與讀書」兩種事,因此造就鳳林人文薈萃的榮景。
廖高仁本身是退休校長,艱苦的求學歲月,也在他生命中留下難忘的記憶。他談到,在戰後交通仍不發達的年代,從鳳林坐火車到花蓮市區上課,需要耗費兩個半小時,為了趕搭早上五點的火車,他的母親在凌晨三點便要開始燒柴煮飯。
雖然求學環境如此嚴苛,但鳳林人的表現卻不落人後,「教育是讓孩子有飯吃」,使窮苦人家翻身,促進社會階層流動。「一條街上有四十幾個老師」,便是當地 人上進求學的最佳證明之一。在師範學校畢業後,仍須經過考試的篩選,才能擁有校長資格。廖高仁說到,當地的校長們都有「抬轎」、「牽引」的習慣,透過後輩 禮讓前輩,或先進提攜後進的方式,傳承擔任校長的經驗。
花東首座敬字亭 傳達惜字精神
在校長夢工廠中,設有花東首座「敬字亭」,不僅向現代人傳達愛字惜字的觀念,也成為地方的特色指標。
文字促進文明的發展與知識傳播,古人基於「敬惜字紙」的觀念,認為寫過字的紙不可污損踐踏。過去的讀書人,會將廢棄不用的紙丟在字紙簍中,定期由收集字 紙的專人帶走,集中在「敬字亭」焚燒。相傳當文字化成輕煙,裊裊回歸天際之時,讀書人高中科舉的願望便能被文昌帝君知曉。敬字亭的紙灰亦不可任意傾倒,必 須在每年農曆元月九日放流河中,此舉也有祈求地方平安,學子高中科舉的意味。
敬字亭的設置,傳達愛字惜字的觀念。(溫勇勝/攝影)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