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咬仔竹十年改建 溫馨大家庭

2008/10/09 07:53
2,945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許淑貞/嘉義新港報導】

  走在咬仔竹社區,氣氛寧靜和樂,原本髒亂的垃圾堆置區,經過社區發展已轉變成公園。十年的社區改建工作,讓整個社區充滿人情味而且更加合作。

照片

三角公園原本是堆滿垃圾的空地,改建後除了美化環境,也成為咬仔竹居民聚會的好所在。                  記者許淑貞/攝影

  當初社區未改建時,有幾處閒置的空地,在路人長期亂丟垃圾的情況下,逐漸演變成垃圾堆放區,讓環境顯得不美觀且雜亂;而地點又正值叉路口處,外地人常因看不到來車而造成交通事故頻傳。為此,主辦人何燦淵成立社區發展協會,希望透過協會能夠更健全的發展地方建設、完善的照顧居民,並且鞏固青壯年人口在社區的發展。

  十年的社區改建,在青壯年人口的流失下,撰寫企劃書方面缺乏人力資源,是社區改建的推動一直無法改善的問題。目前由五、六十歲較年輕一輩的人撰寫企劃,而較老一輩的老年人則負責勞務工作。社區發展協會秘書施秀敏表示,一個社區的發展,最大的困難在於企畫書的撰寫,沒有好的企劃內容,就很難向政府公共部門申請到經費,社區也就難以去實行改造計畫。雖然目前青壯年人口尚未回流,但社區改建也更拉近居民的距離。

  咬仔竹的居民從祖先那代就住在一起,在沒有外來人口的移入下,整個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充滿人情味,也更加溫馨。幾年下來,社區成立資源回收廠,以做好資源回收的工作,讓環境有所轉變,居民范先生即表示,社區變得乾淨很多。社區改造協會每周六也會定期舉辦活動讓老年人參與,並做健康檢查,讓生活過得更健康快樂。另外,社區居民還共同設定兩個節日,形成社區特色,一個是農曆九月十二號的神明生日,讓社區更加熱鬧;其二是大年初二,大家一起在三角公園吃團圓飯,好讓居民聯絡感情,讓沒有親人的老年人也能開心的過年。

  施秀敏表示,活動至今,對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太太印象最深刻。老太太在參與完社區活動後,學會寫自己的名字,老太太感動到快哭了,因為自己竟然有辦法在簽名表上簽下自己的名字。或許對別人來說學會寫自己的名字只是小事情,但對志工來說,服務老年人不僅讓他們感動,自己內心的喜悅更是無法形容的。

  走過十個年頭,對於未來的期望,何燦淵表示,等老一輩的農民退休後,社區發展協會可以去承租大量已休耕的田地,大面積耕作下會更有經濟效益,讓社區轉型為有工作機能的地區,以吸引青壯年回鄉,並讓社區改造繼續經營下去。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