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生命聚寶盆—談台灣生物多樣性

2013/10/31 17:04
3,294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照片
 

        在短距離和小範圍就擁有多樣的生態環境,是台灣自然環境特殊所在,進而造就了獨一無二的生物多樣性。

天熱雨多是生物好住所

        受北回歸線通過影響,全年高溫,季風轉換帶來豐沛的雨水,具有提供植物生長的合適環境,連帶森林構造層次複雜,提供各類動物棲所。

        以最多生物棲息的闊葉林來說,森林結構可分為喬木第一層(樹冠層)、喬木第二層、灌木層、草本層、枯枝落葉層和腐質層等五種層次,相較之下,草本和灌木植物構成的海岸林,以及由針葉木和玉山箭竹組成的針葉林,就沒有這麼豐富的森林層次。

        構成闊葉林如此豐富生態環境的樹種有二:殼斗科和樟科。林中其中不僅有許多爬藤植物、寄生植物、蕨類和腐生植物,動物數量和種類也很多,尤其殼斗科植物果實是許多野生動物喜愛的食物,是松鼠、獼猴、台灣黑熊的餐廳,此外,闊葉林也吸引許多昆蟲、鳥類、兩棲類和爬蟲類前來居住。

        另外,台灣冬季少有低於10度的低溫,提供一些動物繁殖的機會,例如台北樹蛙為避免與其他蛙類競爭,且冬季天敵較少,會選擇在冬季繁殖。

抱歉,此路不通!

        台灣位在歐亞大陸棚邊緣,西側海域較淺,東部緊鄰海域較深的太平洋,因此在台灣與歐亞大陸相連的冰河時期,物種遷徙停止在此,無法往東邁進,待冰河退去,這些生物最終定居台灣繁衍後代。又島嶼與大陸因海峽隔絕,加上高山阻擋,造成基因隔離,隔離時間久了,生物無法與其他族群缺乏基因交流,就有可能促使亞種分化或是演化出新的物種。
 
照片

 

照片
 
冷杉林                                                               鐵杉林

 

        針葉林是自冰河時期留在島上的物種之一。冷杉是台灣海拔最高的原始針葉林,分布於海拔3,000公尺以上,林下有玉山箭竹。海拔稍低處是能夠適應乾旱和崩塌坡地的鐵杉,而喜歡冷溼環境的雲杉,三三兩兩分居在土壤較肥沃的谷地中。檜木林在6,500萬年前就在北半球的北方區域出現,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台灣冷濕、雲霧繚繞的溫涼帶定居,分布海拔在1,800-2,500公尺的針葉林和闊葉林交界,以紅檜和台灣扁柏為代表。

        棲息針葉林的動物族群,有許多是冰河時期由亞洲北方遷徙至台灣的動物後裔,例如酒紅朱雀、煤山雀、金翼白眉、岩鷚、小黃鼠狼、長鬃山羊等,而特有的台灣山椒魚和阿里山山椒魚,皆為冰河退去時移棲高海拔山區環境的孑遺物種。

        海拔較低地區的森林,也見得到祖先來自喜馬拉雅山、雲南和中南半島等溫度較高區域生物的蹤影,如鳥類中的16種畫眉、台灣獼猴、穿山甲、麝香貓、各種攀木蜥蜴和樹蛙。

地形是生物多樣化的溫床

        隨著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飄移和擠壓,帶動斷層陷落,再結合海水、地表水、風及氣溫的妙手雕塑,高山、台地、丘陵、平原、盆地、火山、海岸等地形,小小的台灣一應俱全。如此多樣的地形起伏,促成各式各樣的生態環境。

        在地形因素影響下,南部少數地區有較濕潤的微氣候,零星出現類似熱帶雨林的森林,樹種以茄苳樹為代表;另有熱帶稀樹草原、海岸林、高位珊瑚礁林和紅樹林。此外,迎風面的山頂或稜脊溫度較山坡山谷低;雨量多寡亦隨地形起伏產生差異,迎風面因地形抬升致雨,背風面少雨且乾燥,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生物的分布。

照片
檜木林



集千萬寵愛於一身

         壯麗山脈在未曾間斷的造山運動推擠下成形,結合位處熱帶和副熱帶交界的地理位置,醞釀出兼具低、中、高緯度環境以及垂直分化的生態系,利於來自世界各地的生物棲息。

        與世界生物種數相比,臺灣的鳥類種數佔全球種數的佔5.49%、魚類佔12.89%、苔蘚植物佔8.82%、真菌植物佔7.97%,顯見台灣島聚集生物種類繁多。此外,特有種豐富也是一大特色,動物類特有種佔臺灣種數44.55%,計有11,193 種,其中保育類有124 種;植物類特有種佔臺灣種數19.87%,計有140 種。對36,000平方公里國土面積而言,臺灣動植物資源種類密度、岐異度名列世界前茅,可見臺灣棲地環境蘊育了多樣的生物。

        在地形條件影響下,物種賴以維生的棲地面積多半不大,數量因而有限,如物種對生活環境有特殊需求,數量又更稀少。一旦棲地遭受遊憩、闢路、污染或其他工程與開發的破壞,就有可能將為數不多的生物送上黃泉路。

        因此,為保有野生動物生存空間,政府陸續劃設自然保護區,涵蓋19%以上的國土範圍。生物多樣性提供我們糧食、醫藥和諸多原物料,豐富精神與生活品質,我們需學習如何與生物及土地共處,為了共同的將來而努力。

參考資料
郭城孟(2006)。古老又年輕的島嶼。《科學人雜誌特刊之四:多樣性台灣》。台北:遠流。頁54-59。
呂光洋(2006)。漫長演化路。《科學人雜誌特刊之四:多樣性台灣》。台北:遠流。頁60-63。
王震哲(2006)。植物變奏曲。《科學人雜誌特刊之四:多樣性台灣》。台北:遠流。頁81-84。
李玲玲(2006)。動物白皮書。《科學人雜誌特刊之四:多樣性台灣》。台北:遠流。頁85-89。
郭城孟(2001)。森林共和國。台北:遠流。
行政院農委會(2001)。台灣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