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號星期三早上8點20分,原本應該是朗朗讀書聲的校園,卻只有低鳴的蟬叫聲,教室走廊空蕩蕩。在海拔1100公尺的山中,算一算辛樂克颱風過後已經10幾天, 南投仁愛鄉的仁愛高農學生,到現在還沒有回到學校上課。沒有學生上課,而顯得安靜的校園,事實上並不平靜,學校網路留言板上已經是沸沸揚揚。
而學生無法上課的原因,是因為埔里到霧社的公路坍塌,沒有辦法通行,工務段及客運業者表示,這段路沒有辦法載運學生上來,學生就沒有辦法到學校來上課。把學生要不要上課的主要決定關鍵,完全操之客運業者的方向盤上,卻沒有其它可以應變的方式。
校方表示,錯過了薔蜜颱風之前可以提早復課的時間有點可惜,學校不管開會怎麼決定,可是只要客運業者不開,校方所有的開會結果都沒有用,是不是要決定復課,主控權似乎不在校方,好像變成是客運業者決定學生的未來。
事實上辛樂克颱風之後,仁愛鄉所有的中小學9月17號開始陸續復課,到9月22號完成全面復課,鄉公所也表示,當時大型板車也可以上山來了,至於直屬中央教育部的國立仁愛高農為什麼不能復課,可能是認定復課標準的看法有所不同。
10月2號仁愛高農的學生終於上課了,校園的跑馬燈,還在歡迎9月入學的新生,可是對高一新生而言,只上了兩個星期的課,根本還沒有認識仁愛高農,就因為颱風中斷了學習。雖然不畏風雨想辦法要來上課,但這段上學的路真的好遙遠。 在日治時期民國21年的時候,仁愛高農特別為當時所謂的山地學生設立的學校,希望可以提升原住民學生的教育及生活技能為宗旨。
10多年前,全國原住民學生到仁愛高農就讀的還佔90%,是許多上一代族人共同的回憶,只是近年原住民學生可選擇的學校更多元化,原住民學生人數相對減少,只佔3分之1的比例。 660多位學生沒有引起社會急切關懷的目光焦點,一群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災後的受教權益與安危,並沒有受到社會廣泛的討論與關注。
教育本來就是應該是要平等,可是長久以來教育資源不均的問題,造成弱勢的族群以及偏遠地區的學生,受到的關注嚴重不足,其實本來更應該要特別照顧,可是教育政策卻常常忽略弱勢的這一邊,甚至對於這樣的現象已經慢慢習以為常,這要的教育政策讓人質疑政府有沒有用心去辦教育。
北一女的學生跟仁愛高農的學生到底有什麼差別;一個吵著要爭取穿體育褲的權利;一個是上課的路崎嶇不平受教權大受影響,而為什麼同樣是教育社會關心的程度,卻是截然不同。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