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做導演的料
不是做導演的料 誓言、方向、決定—楊智麟導演的影像工作
撰文/採訪 盧天福
楊智麟今年三十五歲,但在傳播界卻已工作了十六年。他第一個傳播界工作是在就讀銘傳大學二年級的實習中,當百戰百勝執行製作助理,幫忙推道具、當救生員,後來他陸續當過頑皮家族執行製作助理,奠定了對影像工作的熱忱基礎;畢業後楊智麟從執行製作一路從基層當上專業剪輯師,最後成為戲劇、紀錄片與廣告導演的後起之秀。
驀然回首 慈濟因緣
一九九五年畢業不久的楊智麟在一家剪接室工作。那時候大愛台還未成立,只有視聽部,每天會在東森電視台播出一個小時的〝慈濟世界〞節目,由楊智麟工作的剪接室負責做後製。其中由楊智麟負責剪的大陸賑災影片,創新的把慈濟歌選拿來放在影片中當主題曲使用,感動了無數的觀眾。後來因緣際會,他認識了證嚴上人。「當時,上人從頭到腳看了我一次,我覺得靈魂都被上人看透了,全身都在發抖。」楊智麟回憶說,大愛台要成立時,因為上人覺得他剪的用心,節目部經理跟很多製作人也很支持,所以他就成了大愛台第一個正式聘用的剪接師。
進了大愛台,陸陸續續做了一些感人影片,但楊智麟發現,「愈來愈多人稱讚我,我就愈來愈自大。驀然回首時,才知道同事們忍受我的驕氣很久了,於是我一一去向她們道歉。」他覺得自己這麼年輕,實在沒什麼理由這麼成功,而且他也發現自己所有片子再也剪不出新花樣,於是他毅然決定到外國唸書。出國前一兩天他回去精舍,想在出國前好好看一看精舍。楊智麟說,「上人知道我來了,就特地停下會議撥空見我一面,跟我講了一陣子的話,送了我一條菩薩項鍊。」由於上人這般的看顧,讓當時的他對自己許下一個承諾,「不管以後如何困難,一定要回來幫上人。」
出國深造 淬煉自己
到美國Savannah College of Arts and Design唸書之後,他在Focus Picture製片公司實習,應徵李安的導演助理時,李安託助理李良山,來跟未來想當導演的楊智麟說,「你不適合導演助理這份工作,因為沒有一個好導演是跟著另一位導演做出來的,每一個導演都是走自己的路,才會有他自己的語言。」這句話讓他深深體會到,成長的經驗真的是無法取代,唯有不斷地淬煉自己、勇於嘗試,才能汲取經驗走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對於影像工作環境,楊智麟指出,在美國監製是大於導演的,一開始拿到劇本的是監製而不是導演。監製依照劇本來找適合拍這部片的導演、男女主角、攝影師等等組成一個團隊。然後再以這個團隊的成員條件來找資金投資;找到資金後片子開拍,監製還必須在有限的條件下把錢花在刀口上,做出最好的選擇。所以在美國監製比導演還重要,一部片子常看見的是換導演而不是換監製。這在台灣很難想像,在台灣一部片子出來,觀眾知道的只是導演而不知道監製是誰,因為台灣的監製大部分都會以導演的意見為主,來選擇影片需要的工作人員。
結束美國學業回台灣後,楊智麟繼續從事影像工作,唯一的改變是他的角色從剪輯師轉變為導演。對於這份工作他說,很多家廣告或影片製作公司有case會來找導演談,看他要接哪一個,接下case後導演再打電話找需要的攝影師、燈光師、和演員等組成一個團隊來做這案子,所以「在沒有case的情況下,所有人都是各自分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等到有case時才會聚在一起。有時後怕找不到工作人員所以還要靠人脈預備幾個口袋人選。」
*楊智麟導演片廠工作總是親力親為。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