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進海燕前線,無國界醫生救援現場專業分工
【世界公民記者/王筱芳 菲律賓萊特省獨魯萬市報導】
海燕颱風發生第二天,無國界醫生隨即派員趕赴第一線
2013年11月8日,菲律賓中部受到海燕颱風(Typhoon Haiyan)的侵襲,無國界醫生的首支救援隊伍在風災後立即前往菲律賓,於11月9日到達當地。但由於災區對外聯繫交通嚴重受損,故無國界醫生暫時選定宿霧為基地,統籌救災工作。直至任務開始約十天,救援隊伍才陸續抵達受災最嚴重的區域。
無國界醫生的旗幟(攝影:世界公民記者王筱芳)
結合受損醫院與充氣帳篷醫院,為災民提供醫療服務
2013年12月9日,記者一行從獨魯萬(Tacloban)機場前往市區的途中,無國界醫生醒目的充氣帳篷醫院便出現在獨魯萬市嚴重受損的海濱區伯大尼醫院(Bethany hospital),充氣帳篷醫院是一個特別設計、於天災時使用的臨時結構,曾於2010年海地地震後使用。在被颱風吹襲的獨魯萬市,救援隊伍將在當地醫療系統尚待重建期間,於充氣帳篷醫院內提供醫療服務。充氣醫院由4個面積各100平方米的充氣帳篷,以及一個面積45平方米的帳篷組成,設有急症病房、傷口護理室、藥房及最多可容納達45張病床。而伯大尼醫院內受損的外科病房、婦產科病房、新生嬰兒部門和消毒設備部門亦在完成修復後,提供額外護理。
後勤專家在第一時間清理現場,搭建充氣帳篷醫院(照片來源:無國界醫生粉絲專頁)
院區的獨立供水系統(攝影:世界公民記者王筱芳)
無國界醫生不是只有醫生
跟大家的想像或許稍有不同,救災的前期往往是以後勤人員為主導的,團隊中醫護背景的工作人員比例相當低,直到後勤專家將基地變身為功能完備的醫院,醫護人員才陸續進駐。這之間要做的工作包含清理伯大尼醫院的庭院和戶外空間,準備好地基、架起醫院,建構獨立的供水供電系統,都是繁雜且巨大的工程。更包含專案協調、財務管理、工程人員等,他們要與當地政府與救援组織協調,交換訊息,避免重覆救援工作,同時,也要評估各種安全顧慮。更要管理數以萬噸計的救災物資,與及大量的救援人員,因此,無論是在獨魯萬或是宿霧的街頭,仍不時可見無國界醫生的後勤運補卡車駛過。
無國界醫生得以運作,從來不是只靠醫生。
而在記者採訪獨魯萬醫院的同時,海燕颱風侵襲菲律賓已屆月餘,無國界醫生仍在第一線努力,並將在緊急救援的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後,評估下階段的工作目標。
更多資訊請見無國界醫生
*本世界公民記者採訪團由世界公民文化協會發起,國泰航空與美律實業贊助。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