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式動畫 傳統布袋戲數位化
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教授李蔡彥與學生林志忠提出「以程序式動畫實現傳統布袋戲表演之設計輔助工具」研究計畫。透過程序式動畫,並配合使用者的簡易指令輸入,產生布袋戲動畫表演。
【記者陳靖涵報導】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教授李蔡彥與學生林志忠提出「以程序式動畫實現傳統布袋戲表演之設計輔助工具」研究計畫。透過程序式動畫,並配合使用者的簡易指令輸入,產生布袋戲動畫表演。
程序式動畫有別於一般電腦動畫,傳統電腦動畫需動畫師設計動畫中每一個關鍵格,而程序式動畫是根據所要產生的角色運動特性,使用不同的運動模型,加上高階控制演算法,自動判斷與環境的互動、並做出適當的動作,例如:當兩個布袋戲偶在使用兵器打鬥時,雙方兵器在互相碰觸時就會停下來。李蔡彥表示,運動模型在他的研究中是指布袋戲偶的特定運動方式。布袋戲偶角色依照動作、言談等大致可分為生、旦、淨、末、丑、雜;以「走路」這個動作為例,「生」的腳部和身體擺動皆較大,相較下「旦」的身體和腳部擺動都較小。李蔡彥欲歸納出一種方法:只以少數運動模型為基底,透過不同參數調整,就可表達不同角色個性的方法。如此一來,不僅可有效表現布袋戲的藝術精神,也可藉由運動模型的高重複利用性減少設計成本。
李蔡彥說,研究從七月進行至今,已可讓角色做出行走等基本動作,但由於傳統布袋戲表演並無紙本形式的腳本,也沒有固定台詞和走位,表演方式多依表演者現場反應,表演方式的相關文獻也相當缺乏,所以必須針對舞台表演部分多做實地觀察與訪問。李蔡彥認為,布袋戲動畫研究並非要取代野台表演,而是想讓大眾有更多管道可接觸布袋戲。就算是不會操偶的人,也可藉由電腦操作,設計出自己的布袋戲表演。他表示:「電腦動畫是幫助推廣和典藏這一項傳統技藝的方法,兩者間是並行不悖並且相輔相成的。」
李蔡彥表示,因整體大環境變動,越來越少人願意付出時間與心力學習布袋戲演出,他希望透過動畫化來賦予布袋戲新生命力,並且以數位化方式長久保存這項有特色的傳統技藝,進而整合出一個系統,提供傳統布袋戲技藝進行文化創新和典藏,以便讓更多的人可以接觸、學習和創作。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