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研究電磁相容 解決雜訊干擾
隨電子產業發展日新月異,電子產品做得多樣且精密,但卻使生活中的電磁環境日趨複雜。除精密儀器敏感度增高,更容易受突發的電磁雜訊影響,且在複雜的電磁環境中使儀器運作時,儀器間會受彼此放出的雜訊干擾。目前電磁相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領域的學者致力於研究改善此問題。
【記者毛冠智報導】隨電子產業發展日新月異,電子產品做得多樣且精密,但卻使生活中的電磁環境日趨複雜。除精密儀器敏感度增高,更容易受突發的電磁雜訊影響,且在複雜的電磁環境中使儀器運作時,儀器間會受彼此放出的雜訊干擾。目前電磁相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領域的學者致力於研究改善此問題。
EMC的相關例子充斥在生活中,諸如手機來電時會使電腦螢幕畫面閃爍;或者聽調幅廣播(AM)經過高壓電塔時,收音機傳出雜音。
EMC研究包含兩個領域,電磁干擾(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及電磁耐受性(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 EMS)。前者指電子器材受外部電場或磁場干擾,使儀器無法正常運作,如雷擊可能造成電視訊號中斷;或醫院中使用行動電話,通訊電波可能影響診療儀器的運作。而電磁耐受性則旨在改善上述問題,可透過屏障的方式阻隔外來干擾,或利用數學模型考慮外來干擾的變數,在儀器運作時做修正。
二○○八年國際電磁相容研討會十日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南港展覽館舉行。會中,逢甲大學通訊工程系副教授林漢年發表其針對筆記型電腦無線網路干擾做的研究。林漢年表示,無線網路訊號接收器大致受三種因素干擾:不同網路技術的電波互相干擾、其它外界電磁波干擾和電腦晶片雜訊干擾。無線網路技術多樣,如全球行動通訊系統、藍芽、Wi-Fi,環境中散布的各種訊號可能彼此干擾。及對接收器而言,可能有其它電磁訊號被接收,造成錯誤。此外電路板所發出的電磁雜訊亦是干擾接收器的原因之一,使接收器無法正確解讀訊號。林漢年的研究即為結合積體電路技術、模組技術和無線電技術,以解決EMC複雜的問題。
台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楊成發研究在低電頻環境下EMC的現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電子技術神速進展,今日應用的電磁頻率多在數百萬赫茲以上,而這些高頻的電磁干擾問題正是多數人所研究的,但楊成發則關注在低頻狀態下的EMC現象。他以航空站的歸航台為例,歸航台以五百二十五千赫的低頻載波引導飛機降落,然而該電磁波卻會影響附近的電線、電話線,使得供電不穩或者無法撥通電話。他表示目前較可行的解決方法是電線地下化。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吳宗霖表示,代工晶片生產在台灣的經濟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若是能做好EMC的相關研究,對於晶片生產是很大助益,進而促進經濟成長。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