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采樺 走出「悠悠」人生
【記者曾志媜/嘉義報導】
平凡的投稿作家、獨立堅強的自強母親,與熱心助人的志工,三種不同的角色,交織成江采樺堅強、豐富的人生。
圖為江采樺女士。
記者曾志媜/攝影
江采樺初中畢業後,便成為投稿作家。她認為,作家必須時常動腦,思考是否能對所見事物,寫出不同的名堂,也正好讓喜歡寫作的她,有發揮想像力的空間。當時江采樺為自己取了個筆名「渺漪」,自比為將石頭投向水面時,所產生的漣漪,當不斷有石頭丟入水中,便可見到不同大小的漣漪相互牽引。她期望自己寫的文章,也能夠像個小小的漣漪,悄悄地影響周遭的人,並帶給大家感動。
江采樺表示,自從她的丈夫病倒後,她便背負起一家六口的生計。由於生活面臨困頓,她遂將寫作筆名更改為「悠愁」。即使筆名反映了她對生活的疲憊,但在江采樺的文章裡,找不到一絲抱怨或哀愁,字裡行間總是充滿積極與鼓勵。當時聯合報主編邱傑注意到,相對於江采樺所寫的文章,她的筆名卻充滿哀傷。進一步了解她的生活狀況後,邱傑對她說:「人生何其美好,何必悠愁?不如改成悠悠,悠然自得,改變人生。」此後,江采樺便以「悠悠」作為筆名,並在因緣際會之下,成為人間福報記者,專門描寫人物故事,從中記錄每個人的奮鬥歷程,藉此激勵自己,並鼓勵每一位讀者。
由於經濟因素,江采樺時常被迫搬家,她帶著丈夫與孩子從台北到中壢依靠親戚,而後又到台中、嘉義和高雄等地工作,一家人過著流浪的日子。有段時間,江采樺一家淪落在路邊摘野菜,或是靠著做手工,才能勉強掙到點錢買魚和肉,維持家裡的一餐。久而久之,江采樺心灰意冷,陷入人生低潮。她表示,幸虧社工介入了解,並幫助處理她的家庭問題,才逐漸改變她神經緊繃的生活。另外,隨著孩子年齡漸長,江采樺不再到處流浪,並在嘉義開了一間電器行,固定在一處工作。江采樺笑說:「人家是孟母三遷,我都不知道我已經遷幾次了!」在風趣的言語中,她堅強的個性表露無遺。即使身處困境,也不因此自暴自棄,反而以正向的角度看待所遇到的困難,這樣的性格,讓江采樺在民國八十六年,獲選為自強媽媽,取得榮耀。
江采樺在人生低潮時,是志工將她拉出人生的陰霾,使她不再將自我封閉於愁苦中。家扶中心督導吳珮瑩說:「她是位具有傳統美德的女性,很堅強、堅毅,不但有愛心,也很懂得回饋。」由於自己曾受惠於志工,所以她了解需要被關懷的需求與感受,並希望能為需要幫助的人盡一分心力。儘管自己也是弱勢的一群,但她知道,在這個社會上,有人比她更需要幫助,從此她便踏入志工的行列。江采樺說:「當我有一碗飯可以吃的時候,旁邊卻有人沒飯吃,如果分給他一半的話,兩個人都不會餓肚子。」每當有義賣活動時,江采樺便會準備三千塊臭豆腐來賣,並將所得全部捐給慈善單位,回饋給曾經幫助過她的人。
成為東市場管理員,在江采樺的人生當中,是個重要的轉捩點。另一位在東市場工作的管理員楊文毓表示,江采樺因為經歷過重重困境,讓她磨練出認真、負責的態度,她總是很快地完成分內工作,不需要他人操心。在未獲得管理員的工作前,江采樺常因丈夫的病情而煩惱,造成自身極大的精神壓力,再加上經濟狀況窘迫,讓她時常想不開。然而,在當上管理員後,因為工作較具穩定性,讓她不管是在精神或經濟方面,都有較安穩的環境,所以對她來說,這份工作格外珍貴。
江采樺認為,即使自己經濟壓力龐大,但行善是及時的,若等到有錢或有能力時再來照顧別人,那就已經失去「相助」的意義。江采樺從不自私地只顧慮自己的生活與感受,若他人需要幫助,她非常樂意幫忙,原因無他,因為她比任何人都了解無助的感受,所以更希望自己能竭盡所能地關懷需要幫助的人。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