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臆解《恒先》‧第一簡(下)(三) 銀髮游藝

文字-A A +A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以下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

上接:

副刊:臆解《恒先》‧第一簡(上) (二) 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231583

臆解《恒先》‧第一簡(下)

恆先無有,樸、靜、虛。樸大樸,靜大靜,虛大虛。自厭不自忍,或作。有或安,有氣;有氣安,有有;有有安,有始;有始安,有往者。未有天地,未      (第1簡)
天地生成之前,自然力尚未啟動,最初的原質,樸,安靜的蟄伏在虛空中。原質,是最初始的素質;靜,是絕然不動;虛空,呈現絕對的空曠。自然的變動啟動後,不再自我抑制,造作出或;或安定後,有氣;氣安定後,有自然力;自然力穩定後,有造形法則;造形法則完備、安定後,法則啟動運行。到此,天地還未成形。

或   

                

文句中「或作有或安」的或,在多數已知的楚簡文書中,主要用來表達:不確定的,以及具有多重選項的概念。但在金文中,卻表示方位與區域。同一個字的兩種表示法,似乎應該存在有有某種關聯性。但說文的說法:

【或】(圖一‧a),邦也。从口,戈㠯守其一。一,地也。

卻顯示不出這種可能的關聯性。不過,檢視它的甲骨契文造型(圖一‧b),讀者或許就能看出遺失的環節。問題便出在“口”字形的部件。漢代以後文字造型中的“口”部,在秦前文字大體有三類不同的寫法,即:圖一‧c,例如:言 (圖一‧d );圖一‧e,例如:邑 (圖一‧f);以及 圖一‧g,例如:員(圖一‧h)。在甲骨契文裡,圖一‧c代表側畫的嘴型,或表示生命的實體。而 圖一‧e,常代表人群的居所。透過這層理解,讀者就可以意會到,甲骨契文 【或】(圖一‧b)的本義似乎是:保衛生命。考慮到人類社會的演化與實際需求,或許可以擴大解釋成:保護人及其所畜養的牲口。但後起的【或】(圖一‧a)字,強調居所為保衛的對象。可能,這正是反應先民由居無定處的遊牧生活方式,轉變成農耕生活的現象。如果用遊牧生活的需求解讀 【或】(圖一‧b),便很容易引伸出:邊界不確定的場域概念,以及進一步的:防守方向不容易設定的疑惑(惑字的產生)與多重選擇的思惟。而這一切,正是古文中使用“或”字所涵蓋的所有涵意。

由於在楚簡文章中,雖然目前仍未發現具有土字偏旁,不確定邊界的“域”字,但可以找到顯然表示邊界相對確定的“國”字;以及肯定表示疑慮心理的“惑”字,簡文此處的“或”字,因此便只能是表示邊界不確定的“域”與多重選擇性的概念了。但讀者應該理解的是,古代人對領域的概念並不限定於空間、地方而已,而是所有人、事或物等,不論具相或不具相者,所會涉及影響的範圍所在,都可視為該人、事或物的領域。差別只在領域內,不同區塊所受影響力大小之分。以人體來說,除了看得見的軀體外,其實應該還包括見不到的氣場。便是大家所熟悉的例子。

綜合上述推論結果,簡文「或作」一詞想表達的想法,也就成了:各種可能性的種種場域,開始形成。


                                  

楚簡文中這個字寫作圖二‧a。這個字由四個構件組成,即:司(圖二‧b)、以(圖二‧c)、口(圖二‧d)以及辛(圖二‧e)。其中,司、口、辛重組合併成圖二‧f。應該將之視為詞(圖二‧g)的簡寫。這個字,現在主要指:能表示某觀念或意義的單獨或兩個連用的字。但在周代,它的涵意卻寬的多。說文對該字的解釋是:

詞,意内而言外也。从司,从言。

段氏注說:司者,主也。意主於內,而言發於外。由於言字(圖二‧h)是以“口”,及代表治理或刑治的“辛”字所組成,所以明顯的指出:人先構築內在的思想哲理,然後透過言語施治於外。在周代時,這個字表達的主要重點,落在思想哲理的構成。構形類似這個字,在清華竹簡《尚書‧皇門》一文中,是 圖二‧i 與 圖二‧j 二字。文句『不肯惠聖,不罪之詞(圖二‧i),乃惟不訓是治(圖二‧j)』意思是說:不向聖上提供治世的理念方法,導致施政不順。其中,圖二‧i字左符,即代表言治;而 圖二‧j字左符,代表治事就如治絲般,使之順暢。兩字的右符,是兩個“司”字,上下顛倒、交合並減省“口”符。用來表示:上、下位的官員或君、臣,以手(司字本義,即:手召而口訓)互助,如齒牙咬合般的緊密。

本文 圖二‧a字不同於 圖二‧i字的重點,便在於兩個“司”字上、下顛倒,再相合,換成“以”、“司”相合,而成為上面提到簡寫的詞字(圖二‧f)再在上部龕入 圖二‧c符,它的用意值得探索。

古文中“以”(圖二‧c)字的使用非常廣泛,如:表示原因、能夠或作為…等約十餘種意涵。到目前為止,在甲骨契文中可以找到它以另外一個形式存在,即:“允”(圖二‧k)字。說文對它的解釋相當獨特:

信也。从㠯儿。

段氏則注解說:㠯,用也。任賢勿貳是曰允。此會意字。段氏顯然不知道,甲骨契文用允字來記載,當卜祝時得到神明肯定答復之事。到現在我們雖然仍不知道,商代祭祀時使用巫術的過程與細節,但綜觀現代對眾多宗教儀式的研究顯示,降神附身確是普遍的現象。加以“允”字的寫法,半帶象形而非單純的會意,“允”字的上半部即是“以”,有如雲從天降,因此,用“以”符表示神降而附於人身(說文所謂的从㠯儿的儿,即允字的下半部)並作承諾。降神附身的現象,對於深信鬼神作用的古人來說,代表神喻,所以不能違逆。

用“允”字表達相信或信任,因此是順理成章的事。甲骨契文中,類似的表達法不乏例子。比如:雲字常見於卜問:是否有雨,的卜辭中。它的甲骨契文是 圖二‧l。顯然,要下雨,雲氣必須厚到會從空中騰滾下移。而那從天上(圖二‧m)下移(圖二‧n)的符號,與“以”符除了左右對稱性相反外,不論形或義看來都頗為相似。不過讀者詳查甲骨契文的寫法,就會知道字體的左、右書寫,或構成合體字的各單元,在上、下、左、右相對位置的選擇,似乎不是有嚴格的規範。因此,如果能夠接受上述推想,簡文中的 圖二‧a字便易於理解為:承受了“有”(自然力)的作用,開始產生統合、協調、創作、治理…等種總不同的功能。文句『有始安』,指的便是上述種總功能的完備。

然而,必需要強調的是:由於簡文中的概念發展到這個階段,人所存有的器世間尚未生成,所以這只是形而上的概念而已。

         

本簡文中這個字寫作 圖三‧k。説文解釋為:

【往】(圖三‧a),之也。从彳,【王】(圖三‧b)聲。【往】(圖三‧c),古文从辵。

符號 圖三‧b顯然是從甲骨契文 圖三‧d演化而來。然而甲骨契文還有一與 圖三‧d近似的寫法:圖三‧g。前者的適當解釋應該是:「王前往…」。專門用於說明王(圖三‧e,即在圖三‧d中的三角形;可能因合併圖三‧f而作簡化)前往(圖三‧f)某處;後者則表示:從某地(圖三‧h,即土的簡寫)經由道路﹙圖三‧h,也就是說文解字提到的:从彳﹚前往(圖三‧i)某處。但是,也有學者認為 圖三‧h這個符號,應該是甲骨契文的“士”字。如果這個說法是正確的,那麼圖三‧f這個字便可以解釋作:「士前往…」。字型演化到了戰國時期,便出現了 圖三‧k、 圖三‧l、(上博簡文)以及 圖三‧m(郭店簡文)三個不同的寫法。

經過和甲骨契文書寫比較下,讀者會立刻發現 圖三‧l字裡的“土”型符號,應該是源自於 圖三‧g字裡表示某地(或士)的符號;而 圖三‧k的“壬”字型符號則源自於代表“王”的符號,並取代了它。基於此,我們初步可以知道“往”字內“土(士)”型符號的使用演化到戰國時代,是表示通常性的狀況。而“壬”字型符號的使用,則是特殊的狀況。要瞭解這狀況就必須釐清“壬”符的含意。關於此,讀者可在文末,參考「補充說明」。

古代華夏,由游牧或半游、半耕逐漸轉變成全面耕作社會後,發展出安土重遷的習性。因此,君王除了微行外,並不輕易巡行。王的正式出行,要不帶有軍事訓練意味的打獵,要不就是帶有奬勵或威懾的政治視察。所以,所謂「王前往…」其含意便帶有治理的意思。大事,王親自出巡;次之則派重臣監理;再次之,主管事務的中央官吏派員囑咐。不管是那一種型式,都是為了將某種行政理念,變成有效的施政措施。

從另一方面來說,古代歷史記載,無數君王任用人後,便授予全權來看,用一個人,事實表示是讓他的觀念、思想和所構建的施行系統,能在國家內產生有效運作。因此,簡文中 圖三‧m字恰當的解讀,便應該是與法則、制度的運行有關。圖三‧k與 圖三‧m之間的字型構造差異,在於表示行動符號的有無。也因此,圖三‧k字所構成的文句『有往者』,所表示的概念便成為:啟動了法則、規範的運行。

補充說明
                      

 

“壬”字型符號的來源有二:第一個來源是 圖a的甲骨契文。但說文中的寫法略有不同,成為 圖b。對 圖b說文的解釋是:

【壬】(圖b),善也。从人、士。士,事也。一曰:象物出地,挺生也。

說从人、士,並不正確。按甲骨契文看,應是从人、土。除非我們解釋成:授土予士,以為管理,使士、土聯繫起來,否則,在許氏所處時代,對該字的理解已偏離商代時的用意。從這個字的兩個相關字:“望”與“徵”,我們卻可能推測出它的原意。

“望”字的前身是甲骨契文 圖c。明顯是在 圖b字上方,再增加表示為「察看」的眼符,圖d。整個字應表示:人在某地或某位置在察看。由於甲骨契文有另外一個“見”字,圖e,使兩者的差異在於:人腳下有土與否,也就分別兩字,一個強調看或察的意思,另一則強調做出看的動作。也許這個人的職責,便是與察看或觀察有相關之事。而說文解釋“望”字:

月滿也。與日相望。佀朝君。从月。从臣。从任。壬,朝廷也。

說“望”字下半部的“壬”符是“廷”的假借字。顯然與“壬”字本義有別。但讀者如果採用甲骨契文經常涵括較寬的思考概念,而將此延伸思考成:人到朝廷服職,便能與上述的推論與說文解釋連接起來。再看“徵”字的解釋:

召也。从壬。从微省。壬微爲徵。行於微而聞達者卽徵也。

段氏注解又說「壬微」之意:言行,於、隱微而聞達挺箸於外,是乃感召之意也。合併兩家說法,讀者便能了解,“壬”字在漢代的用法,是與人有關時,指向:人因表現出,令人讃美的行為舉止,而被召用;並且,重點落在召用上。

“壬”字型符號的第二個來源,是甲骨契文的“任”字(圖f),明顯的,是“人”與“工”的組合。

早期“工”字具有多重涵義。根據《尚書‧堯典》一文的描述:

帝曰:“咨!四岳!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 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  等一連串的任命後,說:“咨!汝二十有二人。欽哉!惟時亮天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由此來看,遠在堯帝時,個人因特殊技術或能力被任用從公,並加以考核其功勞,早已是固定的用人辦法。到了西周,青銅器〔令彝〕上,銘文中提及「百工」一詞的“工”,便是指各種不同領域的「工作」。而青銅器〔虢季子白盤〕的銘文則有「戎工」一詞,其中“工”的解釋,與「功績」意義相同。另一方面,製作於在西周中期的青銅器〔公貿鼎〕銘文中,代表時間的「壬午」的寫法是「工午」,同時,青銅器〔呂鼎〕的「壬戌」寫作「工戌」。顯然,春秋時期“壬”、“工”通用。

我們由此可以推想,或許,為了區分專業技藝的運用,與管理專業技藝及其運用人士所衍生的行政職務,而在更晚期,創造出字型為的 圖g的“壬”字。周代晚期的青銅器〔任氏簋〕的“任”字,便寫成 圖h。其中,“壬”字型,明顯的是在“工”字中央添加實心的圓符,用來表是「召用」。但這實心圓符不但易於誤判,書寫也不方便,最終演化成較易書寫的橫劃。

再依《尚書》「大禹謨」一文所述:
帝曰:“來,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賢。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績,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后。”

大禹正是因領職從公,使百工皆有所成,而造福萬民。所以,功績與道德無人能比。堯帝更因此讓位給禹。讀者從上述兩種“壬”字的演化過程,必能因此領悟到,前者偏重於個人的修養及技藝能力,而可能直接與第一線的工作有密切關係。而後者,可能更偏重策劃管理的能力,因而貼近與決策核心相關。但不論是那一種方面的能力,要能做到對社會有重大貢獻,乃至持續的對後來者有所啟發,建立起相關的檢驗標準與施行法則,必然是核心工作,重中之重。儒家典籍中所謂「聖言」、「聖教」者。不就是如此嗎?

從歷史眾多的名臣、賢相史料來看,君王任用一個人,都是讓他的觀念、思想和所構建的施行系統,在國家內產生有效運作。因此,簡文中如 圖i的“往”字,左邊的“ㄔ”形符號,應可解讀作「流行」;而整個字恰當的解讀,便應該是與法則、制度的運行有關。

至於 圖i 與 圖j 之間的差異,則在於字體下方,意義為「行動」符號(該“止”字符號,圖k,源自於“之”字符號,圖l)的使用與否。

符號 圖l 是偏重於強調大腳趾的三趾足掌形的象形簡化寫法。不過,另外有五趾俱全或四趾的契文與金文存在,但到了周代金文中出現較少。這或許為了簡化寫法,最終主要以三趾的足形出現在文字構型中。但也可能有更深一層的含意。

以“武”字來說,甲骨契文可找到有兩種寫法:圖m與 圖n。兩者的差異,在於戈形為直立形或戈身呈彎曲形。如果進一步檢視甲骨契文單獨書寫的戈字,則大多數是直立形,有的甚至帶有底座,有的則立在地上。但是,在考古實物中,通常只留存有銅質的戈頭。因此,很難得知戈身的材質。不過,現今作為運動使用的傳統長兵器中,宣稱仿古,使用具有相當彈性的藤或棍,令人猜想古代戈身所使的材料,是否也是如此?若然, 戈身呈現彎曲的“武” 字,橫跨戈體上的“丿”形符號,便顯得有特別的含意。說文對“丿”符號的解釋:

又戾也,象左引之形。

意思是:因暴戾而作左向牽引舞動的動作,這似乎表示的便是戈的揮舞。果真如此,戈下的三趾“足”符,便不能視為安靜不動的“止”,而是不斷運動中的腳。針對這一點,讀者或許可以用日常運動的經驗作為參考。偏好快速跑、跳、蹤、躍式運動的讀者,必然知道速度極快時,身體要改變前進方向,前腳掌必須發揮重要的支撐與施作功能;而大腳趾及其根部,更是控制方向與身體穩定性的的主要功能部位之一。突出表達大腳趾的三趾“足”符在這樣的概念下,最初想表達的意思可能是:有效的行動。但在文字字數仍然精、少時期,其意義應該可以擴大為:策略的作為與執行。如此一來,戈身為直立的 “武”字,便應當解釋為:走向武器架,選擇了使用武力。重點落在「選擇」;而戈身為彎曲的 “武”字,便用來表達激烈策略的行動,重點落在「動手執行」。

也因此,在引用上述擴大的「三趾“足”符」概念下,圖j字所表示的概念便成為:啟動了法則、規範的運行。

第一簡完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0.20

好奇寶寶

加入時間: 2007.10.20
5,696則報導
291則影音
6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副刊:臆解《恒先》‧第一簡(下)(三) 銀髮游藝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735篇報導,共12,8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735篇報導

12,8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