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之業──英文專班三年喊「卡」

文字-A A +A

◎ 謝宇婷

  工管系英文專班(以下將以英專簡稱)邁入第三屆,似乎一切都步上軌道,名氣也逐漸打響,英專的欄位卻突然消聲匿跡在大考中心公布的選填志願手冊上。工管系系主任朱文儀表示,「原本就只打算實施三年,作為日後系所成立的評估。」但是為什麼是訂三年的時程?只實施三年,英專學生都還未畢業,能看出什麼成效?系主任只表示這是行政流程的安排,詳細規劃她也不清楚,因為當初成立英專時她不是系主任。英專當初為何成立?成立之後的效果又如何?停辦又是為什麼?意識報將爬梳其歷程。

話說英專前身

  三年多前,蔣丙煌教務長跟管理學院院長李書行(之後將以管院簡稱),為了提升台大的國際化程度,不滿足於擁有全英文授課的企業管理碩士專班(又稱GMBA),還要以成立國際學院為目標,推動全英文授課的學士課程,讓台大跟世界接軌。但是成立一個學院豈是易事?校方決定先成立一個專班,示範全英文授課,並評估其營運的經驗,決定日後是否成立一個「院中院」,如醫學院裡的牙醫專業學院,或獨立為跟管院層級相同的國際學院。而放眼全台大,管院在國際化上的努力最被認可,於是學校便委託管院辦理,後來又交由工管系成立英文專班。

招生說明不清

  從招生開始,英專就標榜專業科目全英文授課、交換到國外一年等種種新穎的規定,讓人感受到學校強烈的企圖心,但許多英專學生回憶當時招生說明會得來的資訊,都表示當初傳達的許多消息是錯誤的,其中影響最重大的,就是未告知交換名額沒有保障。系主任朱文儀則回應,「我們從來不保證會出國,要出國交換成績當然要達到一定標準。」但英專學子卻認為,如果學校早一點告知清楚規定,也不會讓學生錯估大一需要投入的時間跟心力,「系主任只說,成績不要太差,從來沒有個明確的標準。」模糊的說法,讓學生直到大二要申請才發現成績不夠好,面臨沒有學校可以交換的窘境。

選課限制重重

  選課方面,因為英專雖隸屬於工管系企業管理組之下,卻不用修工管系的模組課程,有的學生擔心這樣學得更不專精。英文授課規定也讓同學覺得限制重重,100學年度入學的首屆英專學生必須要修滿50學分的英文授課,其中至少20學分必須在國外取得,代表學生必須要在台大修至少30學分的英文授課,但大多數人都反映,台大英文授課的選擇太少,除了管院有比較多英文授課,大多數都是開給外籍生的通識課程,如「探索台灣:自然環境與資源」等。於是在101學年度9月,更改成國內選修只有15學分必須為英文,開放另外15學分自由運用,還是有學生表示選課彈性空間不夠。此外,102年9月2日,外文課不能被承認為英文授課學分爭議發生。同年9月5日,系主任發信說明為行政疏失,才讓英專同學鬆了一口氣。但這些情況都反映了英文專班對於選課的設計有所缺漏,以及台大英文授課的普遍度不夠。「試想如果台大所有好課都是英文授課,英專學生就不必為了填補英文授課學分,被迫放棄許多中文好課。」大三英專學生郭彥志表示。

「英文授課參差不齊」

  意識報訪問許多英專學生對於英文授課的想法,「參差不齊」是最常出現的結論。管院許多教授都曾留學國外,英文程度不差,但是仍有不少教授的腔調偏重、文法錯誤,或語焉不詳、抓不到重點,讓學生覺得上課品質不如中文授課。許多人惋惜的表示,很多教授並不是不會教,只是因為語言能力的限制,用中文可以說得很清楚的,用英文就會大打折扣。許多教授想必心裡有數,有些習慣中文授課的教授也不願意用英文教,因此許多課程只能委託年輕的新老師。而且,標榜英文授課的英專幾乎沒有外籍師資,只有一位來訪問的客座教授。台大對於提供優質的英文師資仍有待努力,否則不只是授課品質的問題,更可能影響學生的權益。如今年大二的英專必修因為找不到合格師資,必須挪到下學期開課,有學生質疑這樣寅吃卯糧的排課方式,顯示出校方對於師資的準備不足。或某些課因為授課老師希望能一起教,或者師資調度上沒有辦法開兩班,於是只好遷就英專,讓本來中文授課的課程也要用英文教學,影響到其他組或其他系的同學。

交換名額

  現在大三的英專學生回憶當初之所以選擇英專,都是為了日後可以出國交換,卻沒想到學校從未保障每個人都可以去交換,也沒想到交換的名額是如此僧多粥少。而且管院的院級交換以一學期為主,但英專規定要交換至少一年,當時系上還告訴同學,可以兩學期分別去不同學校,後來卻因為國際處的甄選簡章規定「修業年限內限交換一次」,所以只能去一個地方。直到最後,有些人迫不得已轉組、選擇雙聯學位或是校籍交換,否則光是院級交換的16個名額,是無法讓23位英專同學都順利出國的,而且對於選擇校籍交換而必須與全校競爭的同學來說,英文專班的交換保證則形同虛設。

  汲取去年的經驗,今年提供給英專的名額就明顯增加許多,院級交換從去年的16個名額到今年的30個,雙聯學位則從4個增額成15個,一共45個名額提供給30位英專學生。這些交換名額都是管院努力爭取而來的成果,但這些不斷變動的名額是否也表示英專成立初期對於名額其實是未確定的,直到第二年才能夠提供學生足夠的選擇,而之後英專停辦,這些名額是否又將作廢?

  但不可否認,強制規定交換確實推動學生脫離台大的舒適圈,去外面闖蕩。特別是較被動或對於大學較無計劃的人,郭彥志說:「如果不是因為就讀英專,也不會去考托福、準備審查資料,強迫自己出國。」對於管院其他科系也不啻是種刺激,英專同學觀察他們的朋友,發現「想交換的人、修第二外語的人變多。」大二英專學生王郁仁說道。「交換」,變成一種必經的旅程。

匆匆停辦學生錯愕

  為什麼停辦的消息沒有告知同學呢?學校從未開說明會解釋停辦的緣由,英專學生都是自己上網看新聞才發現的,無不錯愕,彷彿自己只是政策下的實驗品。有些正在交換的大三英專同學可能都還不知道這個消息,因為學校信箱從未通知,連批踢踢版上都沒有消息,英專就這樣默默停辦,似乎從未有過。意識報詢問系主任為何沒有傳達消息給同學,「因為一切以大考中心公告為主,在大考中心103學年度的招生簡章公布之前,各學校都不能公布。」但是大考中心公布之後,學校亦沒有特別跟學生說明,只有在給英專大一大二學生的出國交換說明會時稍加解釋。學生從頭到尾,都不知道這只是個實驗性質的專班,也從未聽聞國際學院。

國際學院在哪裡?

  當初英專的成立就是為了日後成立國際學院做的準備,但是如今停辦英專後,學校卻未表示任何關於國際學院的計畫。隨著教務長跟管院院長走馬換人,現任高層似乎對此計畫毫無了解,教務長莊榮輝向本報記者表示「未聽過有這方面的規劃」,管院院長郭瑞祥則婉拒意識報的訪問,「英專開辦不是我決定的,英專停辦也不是我決定的,所以我不適合回答。」如果連主導學校院系規劃的教務長都未曾聽聞,連管院院長對於英專的去留都無法掌控,那國際學院,是不是紙上的空談而已?英專學生是不是只是政策下的白老鼠?意識報記者試圖聯絡許多教授,希望能更明確了解關於國際學院的規劃,卻只得到「不了解」、「從未聽聞」等答案,令人懷疑學校對於相關政策是否人去政息,未做更多打算。

借鏡國外案例

  雖然英文專班當初的招生不明、選課規定一再變動、交換名額也不夠充足,但仍提供了學生更多全英文的環境跟資源。其設計雖然有不少瑕疵,但立意美善卻不可抹煞。香港科技大學也有類似的課程,稱為全球商業專班(Global Business Program),隸屬於企管系(Bachel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同樣規定學生至少要交換一學期,可交換兩次,去不同地方。雖然沒有保證交換的名額,但因為港科大交換的比率非常高,平均一半以上的人都會去交換,商學院去交換的比率更高,因此只要成績不離譜,要滿足交換的條件並不難。

  從借調教授到交換學生名額的簽訂,不只是工管系,整個管院都為此付出許多心血。但也因為如此,更需要以學院的規格去協調。台大一直希望能提升國際化程度,但相比於香港跟新加坡,英文授課始終不足,而英文專班就是一個重要的起跑點,讓學校能有動力聘請更多優秀師資,吸引到國際人才。如今英專草草喊停,學生沒有得到清楚的交代,學校未來的政策走向亦不明朗,提升國際競爭力,依然是未竟之業。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3.03.04

台大意識報

加入時間: 2013.03.04
103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百花群綻各有方:學系博覽的大學生身影

2015-06-20
瀏覽:
2,557
推:
1
回應:
0

再談杜鵑花節:學系博覽會的名號與實義

2015-06-20
瀏覽:
2,680
推:
0
回應:
0

校園意語:「看不見」的美麗與哀愁

2015-06-20
瀏覽:
3,245
推:
33
回應:
0

廚餘油大鬧新大樓 責任歸屬各自表述

2015-06-20
瀏覽:
2,770
推:
1
回應:
0

意識焦點 - 2015年5月校園新聞整理

2015-06-19
瀏覽:
2,123
推:
0
回應:
0

攻防與結盟 ──從市場觀點看學系博覽會

2015-06-19
瀏覽:
1,997
推:
0
回應:
0

我真的能決定我自己的身體嗎?

2015-06-19
瀏覽:
2,293
推:
0
回應:
0

無法收費的學生自治組織——各學院院學生會

2015-06-19
瀏覽:
2,262
推:
0
回應:
0

未竟之業──英文專班三年喊「卡」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6篇報導,共12,7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6篇報導

12,7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