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碳聯盟成立大會。(出自環保署) |
文/吳郁娟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2008年的熱門日劇「CHANGE」,男主角木村拓哉飾演日本總理,有一幕當他埋首於寫滿國家環境政策的卷宗低頭苦思,抬起頭問身旁的幕僚:「請問….京都議定書中,至2020年,日本自願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1990年排放量,再少6%...」幕僚點頭稱是。木村皺著眉頭繼續問:「可是…二氧化碳看不見,這減少6%是怎麼計算?」
膠著的氣候談判
這是極少數氣候議題會出現在電視劇中。2008年,京都議定書在國際氣候談判上仍是一個強而又力的號召,甚至可說是各國面對氣候變遷的道德檢驗指標。然而,隨著京都議定書的多個簽署國相繼退出,甚至當年此議定書的強力催生國-日本從 COP16 坎昆會議開始公開表態不支持,且宣示這是不公平的國際協議,到了 COP18 已經作勢退出。
2012年,京都議定書在 COP17 德班會議上勉強通過決議,延長到2020年。接著,COP18華沙峰會在各方壓力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大會拖泥帶水通過最慢2015年訂定規範所有簽署國的國際協議,以共同負擔減量責任。
Change這一幕、木村的這一句台詞似成為歌頌京都議定書的歷史回顧。
即便國際氣候談判膠著,聯合國氣候公約近年未交出關鍵性的談判結果,但許多國家轉向各自發展碳市場交易,訂定自身的減量標準,甚至部分國家積極發展多邊、雙邊的減量協定。以下是一些自行推動碳市場交易的國家與其近年政策:
歐盟
歐盟執行委員會今年初提出「2030年氣候與能源政策架構」(2030 framework for climate and energy policies)。此架構中提議2030年歐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1990年再減少40%、能源消耗至2030年再生能源佔比至少有27%。
澳洲
澳洲的碳稅2013年7月1日已提升至每噸$24.15元。澳洲財政部長在同年12月發布《排放減量基金-綠皮書》(Emissions Reduction Fund Green Paper)。其中的「排放減量基金」將會是澳洲政府《直接行動計畫》(Direct Action Plan)的核心,預計在廢除碳稅的立法通過後,從2014年7月開始出資至2020年。
日本
日本朝向發展「聯合抵換額度機制 (Joint Crediting Mechanism, JCM)」,走多邊協定路線,現階段已陸續與十個國家簽署合作,包括:蒙古、孟加拉、衣索比亞、印尼、肯亞、馬爾地夫、越南、寮國、哥斯大黎加和帛琉。
日本環境省的 JCM 機制簡圖 (Source) |
南韓
2012年11月南韓政府批准排放交易立法,將於2015年開始實施。承諾期間由2015年到2025年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至第三階段受管制的排放源各可以獲得100%、97%、90%的免費配額、年平均排放超過25,000噸碳的設施和年平均排放超過125,000噸碳的企業體都將納入管制範圍 (總量超過5億公噸)。
台灣
在各國紛紛將規範溫室氣體排放納入正式法規,或是嘗試與其他國家簽署合作協定,以期在牛步前進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下,嘗試找另一解決管道。然而,我國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自2006年起送入立法院後,中間歷經多個重要法案插隊完成三讀、無數場立法委員領銜主演的質詢動作片後,至2012年目前僅完成一讀。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等不及延宕法案,極端氣候的突襲不等民眾是否做好防災準備之下,2014年2月,多個民間企業在環保署倡議之下組成「清潔發展與碳權經營策略聯盟(簡稱清碳聯盟)」,作為政府與民間產業充分溝通並進行雙向資訊交流的平台,以促進減碳行動擴散與經驗分享;未來在平台內,企業也將思考如何邁向低碳產業、創造減碳機會並兼顧企業社會責任等面向。
碳市場機制從初始為規範企業達成減量目標的工具,漸成為打造低碳企業與提升綠色貿易的動能,成為一個潛在發展誘因。碳交易更從一個排放許可,漸漸地衍生為金融商品。在虛擬的比特幣爆紅後,「碳貨幣」會不會成為下個在市場發展成功的虛擬貨幣,進而促進國際間管制二氧化碳排放呢?
【延伸閱讀】
「清碳聯盟」網站
《清碳聯盟成立運作 務實尋求共同策略》25-Feb-2014 行政院環保署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