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窯照片追憶 再聚社區民心
【記者黃安琪/嘉義報導】
50年前的嘉義市磚窯里,處處可見工人在冒著白煙的磚廠<註一>裡工作。但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磚窯里的古早磚廠風情漸漸消失。為了找回在磚窯的獨特回憶,社區志工主動成立社區發展協會,凝聚磚窯居民的在地認同。
磚窯里的磚廠是老一輩居民的記憶所在,更是提供嘉義市建築磚物料的主要供應地。因此磚廠不僅是工人謀生的場域,更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孩童可以在磚廠嬉戲,村民也可以在窯內曬衣、孵雞蛋和爌地瓜。但如今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古早磚廠被改建為住宅用地,使新一代的磚窯居民,逐漸淡忘社區特有文化。正因為如此,磚窯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秀惠,希望帶給以往從事製磚業的老一輩居民,一個充滿回憶的家園。林秀惠積極投入社區活動,她秉持著回饋居民的心態,主動召集居民成立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文化追憶活動,使居民能從逐漸消逝的社區風情中,重新找回對磚窯里的認同。
50年前的磚窯里,磚仔窯廠遍布。 圖片來源/磚窯里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這就是50年前的磚窯里。」林秀惠拿著相片說道。在協會成立後的第一年,為了重新拼湊起社區古早回憶,志工走訪當地詢問社區長者,關於磚窯過去的點點滴滴。他們拿出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和志工一起回憶過去。透過老照片說故事,林秀惠與志工重新組合老舊照片,並與居民一起探訪社區,觀察和紀錄社區小巷、道路,與早期的磚廠位置,為社區繪製一幅帶有磚場地圖的年曆,讓家家戶戶都能擁有一份磚窯的回憶地圖。志工林美珠說:「社區追憶讓每個人重新回憶過去,是個溫馨的活動。」除此之外,為了讓孩童瞭解社區文化的發展,社區追憶也需由孩童做起。協會將古早的磚廠工人宿舍重新裝修,提供社區中的孩子,一個屬於他們專屬的課輔教室,並在為他們輔導課業之餘,將社區獨有的磚窯歌與文化故事一併傳遞下去,讓孩子影響家長,進而凝聚社區的意識認同。
磚窯里的居民與志工,共同美化社區閒置空地。
圖片來源/磚窯里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然而志工在推廣社區追憶的過程中,也曾遭遇過一些困難。因早期勞資雙方的不良關係與糾紛,讓部分的工人家庭,無法認同身為古磚廠老闆女兒兼現任磚窯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林秀惠,因而對社區產生距離感並拒絕參與活動,令志工感到失望。但是在經由協會志工百般勸導,與協助其孩子課輔後,他們漸漸屏棄原先的不認同感,主動參與社區活動,與志工一同為社區盡力。在經過三年的努力後,磚窯里的社區意識已漸漸萌芽。居民時常聚集於舊磚廠的小空地,在喝茶聊天之餘,也會一起美化社區,整理家園中閒置的空地,他們不時還會一起唱起磚窯歌,回憶起社區的種種往事。居民蔡陳玉隨說:「比起以前,現在對社區更多了一份歸屬感。」
磚窯里社區追憶有賴志工的協助,他們仍會持續地推動下去。林秀惠說:「只要我還健康,社區活動就不會停止。」志工不僅要讓社區居民回憶過去,更要讓社區中的孩子也能擁有這份回憶,並珍藏現在的快樂。
<註一>磚廠:台灣早期工人製磚的工作場所,也稱作磚窯場。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