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前流亡媒體《民主之聲》:無「法」保障 新聞記者人人自危
時間回溯到1988年,緬甸軍政府領導人奈溫(Ne Win)甫宣布國內貨幣改革,將不能被9整除的鈔票收回,只留下45元和90元面值的鈔票。此舉看似小事,卻觸發全國人民不滿,由學生揭竿起義,在8月8日當天逾50萬人上街遊行,史稱「8888革命」。這場革命最後以軍政府血腥鎮壓收場,估計逾3千人喪生,卻也催生出緬甸第一個流亡媒體「民主之聲」。
【記者黃文鈴緬甸專訪】計程車司機拿著地址,一路駛離仰光鬧區,約莫二十分鐘後,鑽進看似一模一樣的小巷弄,問了好幾個路人,終於找到「民主之聲」(Democratic Voice of Burma,簡稱DVB)的辦公室。夾雜在住家和成衣工廠之間,一樓不起眼地掛了DVB的標誌,記者們剛結束早晨編輯會議,開始跑新聞的忙碌一天。
民主之聲 獲挪政府相助
在二十年前,DVB的記者根本不敢想像能有公開露面的一天。1988年發生的「8888革命」,迫使許多參與學生流亡國外,DVB創辦人之一、副台長欽貿溫(Khin Maung Win)當年才22歲,他逃往泰緬邊境,在曼谷拿到主修人權的碩士學位,才隨著其他人的腳步轉往挪威奧斯陸。
▲DVB副台長欽貿溫認為,與三年前相比,緬甸的民主自由已有顯著進步,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圖、文╱黃文鈴)
「當時根本沒有獨立媒體,軍政府控制媒體,作為政府宣傳工具。一般人民無法透過媒體獲得民主運動的資訊。」欽貿溫回憶,1991年翁山蘇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在挪威緬甸委員會(Norwegian Burma Council)遊說之下,挪威政府發給「民主之聲」廣電執照,於是DVB短波廣播電台便誕生了。
從一開始只有挪威政府資助的小電台,到2005年DVB電視台開台,來自北歐國家、加拿大、美國、荷蘭每年挹注約4百萬美元贊助,DVB臥底記者網絡也逐漸擴大,欽貿溫說:「他們知道當記者會有生命危險,但他們同時也了解媒體的力量,藉由他們的報導,揭露政府試圖隱藏的資訊,正是對於民主運動的貢獻。」
獨立媒體 一舉成名
當時緬甸人民僅能由黨報、黨電視台獲得偏頗的資訊,相較之下,BBC、VOA、Radio Free Asia與DVB等未受箝制的外部媒體,反而更受緬甸人民信任。2007年9月爆發的「袈裟革命」,十萬名僧侶上街遊行,卻慘遭軍政府血腥鎮壓。DVB大批臥底記者們秘密帶著攝影機和相機,拍下影像上傳網路,僧侶與民眾遭毆打、射殺的畫面震驚全世界。DVB因此一戰成名,成為每日平均超過5百萬收視群的獨立媒體。
▲在緬甸街頭常見僧侶或女尼托缽,在信仰佛教人口達九成的緬甸,僧侶是股連軍政府都不可小覷的力量。(圖、文╱黃文鈴)
不要告訴媽媽:你是記者
根據過去軍政府訂定的《電子交易法》,凡持有相機、電腦、攝錄影機等設備,並試圖散佈影像者,可判15年以下徒刑。DVB記者在違法的脅迫下仍堅守戰場。緬甸分部負責人托造雷(Toe Zaw Latt)指出,過去臥底記者得想辦法隱藏錄音、錄影設備,秘密進行拍攝。
他隨手拿起一個長盒示範,先將盒子挖洞,對準攝影機的鏡頭,將盒子夾在腋下四處走動,避免引起路人注視。或是如奧斯卡提名最佳紀錄片《緬甸起義:看不見的真相(Burma VJ)》中,記者躲在民宅,將鏡頭拉遠由高處拍攝大街上遊行民眾,取得第一手影像。
為了躲避政府追捕,新聞照片得透過「傳信人」從緬甸帶到泰國,或在網咖上傳照片,唯有即時新聞的影片才以衛星傳送。托造雷笑稱,DVB記者守則就是,「絕對不要告訴媽媽你是記者。」在那個風聲鶴唳的年代,很多記者甚至到被捕之後,家人才知道他們的職業。
▲緬甸黨報《緬甸新光報》長期刊登這則宣傳廣告,將DVB等流亡媒體或BBC等外媒,抹黑成製造國家動亂的「殺手媒體」。(圖片提供╱DVB、文╱黃文鈴)
媒體法未過 記者難自保
軍政府下台後,目前由登盛領導的緬甸政府,對流亡媒體釋出善意,包括《Mizzima》、《The Irrawaddy》紛紛返緬。DVB則和緬甸政府談兩項條件:釋放因報導被捕入獄的17名DVB記者;另外,緬政府對於DVB名稱裡的Burma頗有微詞(1989年,軍政府將國名改為Union of Myanmar),因此協議以縮寫DVB註冊。
2012年,DVB正式結束設在挪威的總部,告別21年的流亡歲月,公開在仰光成立分部,總部則遷移到泰國清邁。同時在曼德勒、首都奈比都設立辦事處。目前全球DVB記者人數約150名,包括緬甸70人、泰國50人。同時經營一家電視台、2個廣播電台、緬文與英文網站。
▲DVB位於緬甸仰光的攝影棚,用於錄製人物專訪。(圖、文╱黃文鈴)
流亡媒體遷回國內看似緬甸民主邁進一大步,以往無法取得政府回應,新聞報導缺乏官方說法的問題不再。欽貿溫指出,遷回緬甸讓新聞報導更加平衡,但隨之而來是轉型成商業媒體的挑戰。緬甸媒體大多為娛樂媒體,易受廣告主青睞,DVB要如何取得更多廣告收入,是一大難題。
此外,針對廣電、平面媒體的專法遲遲未訂,記者隨時可能因報導捲入麻煩。日前《聯合週報(Unity Weekly)》5名記者因揭露緬政府機密遭逮捕,欽貿溫抨擊,「這就是因為法律不清不楚造成的後果。」揭露政府試圖掩蓋的真相,是記者的工作,但因為法律付之闕如,反作為執政者可以裁決記者的藉口。緬甸更遑論擁有新聞自由。
托造雷則指出,緬政府沒有起草媒體法的經驗,也正從黨媒,轉型為公共服務廣電。自從返緬以來,DVB與資訊部多次開會,給予媒體法的建議,也傳授營運20多年公共服務廣電的經驗,希望縮短政府轉型的陣痛期。他說,「我們不光等待媒體改革,而是主動參與改革。」
記者薪資優渥 比國會議員高
由於服膺社會正義與人權,更希望記者能心無旁騖地工作,DVB開出的工作條件優渥,相較於其他媒體記者底薪約10萬緬幣(合100美金),DVB記者的基本工資是35萬緬幣,遠高於緬甸國會議員的月薪30萬緬幣。欽貿溫認為,「我們希望每一個緬甸人民都能有尊嚴的活著,因此更應該以身作則。」
日前DVB緬甸分部新聘15名記者,採訪當日,美國資深記者Dave GruneBaum正以訓練員的身分,將新進記者兩個一組,一人利用電腦編製影片,一人撰寫電視新聞稿。DVB僅雇用5年以上新聞經驗的資深記者,但由於緬甸僅有4家電視台,大多記者僅擁有平面媒體經驗,一切得從頭學習。
DVB聘請包括GruneBaum在內的4名資深外籍記者,訓練新進記者,3個月後才正式上路。GruneBaum說,這些記者未來可能被分配到曼德勒、奈比都,甚至克欽邦、若開邦等少數民族地區,屆時身邊無人協助,因此需確保每名記者皆能獨立作業。
▲編採、錄製、剪輯、後製作業都上手後,DVB記者便分發到緬甸不同駐點採訪。(圖、文╱黃文鈴)
發揮公共服務媒體價值 成民主推手
除了要求記者素質,DVB更關注新聞節目取向。欽貿溫指出,儘管身為商業媒體,DVB仍試圖在國內推廣公共服務廣電價值。在每週新聞節目中,邀請不同業者人士,談論政經議題,觀眾從中獲得知識與資訊,進而形成自身決策,這正是DVB目前扮演的角色。
「正因為我們相信緬甸有一天能享有絕對的新聞自由,我們參與其中,成為推手。過去50年人民無法接受正確資訊,但新政府上台後,兩、三年已有顯著改變,以這個速度發展下去,緬甸有朝一日能成為民主國家。但在這之前,我們得更努力扮演好新聞媒體的角色。」欽貿溫說。
緬甸民主之聲 小檔案
全名:Democratic Voice of Burma (DVB)
總部&衛星基地台:設於泰國清邁
大事記:
1992年,於挪威奧斯陸成立短波廣播電台
2005年,成立DVB電視台
2007年,DVB臥底記者拍攝的緬甸「袈裟革命」新聞畫面,獲BBC、CNN等外媒轉載使用,因而一舉在國內打開知名度
2012年1月,全數17名DVB記者獲釋出獄。
2013年,DVB關閉挪威總部,返回緬甸。結束21年流亡歲月。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