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臆解《恒先》‧第十一簡 (十四) 銀髮游藝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以下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
上接:
副刊:臆解《恒先》‧第十簡 (十三) 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238717
@@@@@@@@@@@@@@@@@@@@@@@@@@@@@@@@@@@@@
臆解《恒先》‧第十一簡
之大作,其冥蒙不自若作,若作,庸有果與不果,兩者不廢。舉天下之為也,無掖也,無與也,而能自為也。 (第11簡)
但天下的大事,有其自然之則,非順人意,人施作後,不論人認為有成就或者不成就,其實皆是自然作用的結果。所有依循自然法則的作為,不需外來的扶助與參與,終會有其結果。
“冥”與“蒙”
冥蒙一詞,廖名春先生所釋甚為允當。
“冥”字簡文寫如 圖一‧a。說文沒有相對應的字可參考。但有構成 圖一‧a字左偏旁的“炅”字形。說文注解釋它說:
『見也。从火日。古迴切。按此篆義不可知。廣韵作光也。似近之。从日火,亦不可曉。葢後人羼入。如西部有?之比。廣韵十二霽曰。後漢大尉陳球碑有城陽炅橫。漢末被誅。有四子。一姓炅。一姓昋。一姓桂。一姓炔。四字皆九畫。集韵。桂氏譜曰。桂貞爲秦博士。始皇阬儒。改姓昋。其孫改爲炅。弟四子改爲炔。是則有肊製炅爲姓者。恥其不古。羼入許書。非無證也。廣韵云四字皆九畫。按桂字十畫。其三字皆八畫。葢六朝木旁多作才。圭作五畫。然則當云四字皆八畫也。』
看來,“炅”字被桂姓氏族借用為姓,一方面是借其音,另一方面借其意,以為香火相傳之意。那麼,廣韵作:光也,的解釋是可信的。而“炅”字放在屋于符號之下,應該表示室內的照明。古人室內照明非用燭便用油灯,“炅”字符旁邊用“匕”字,下接“系”字,應該指控制燭火或油火明亮對應的剪燭或挑灯花動作之意。因此,全字表達的應該是:幽暗或光線不明朗的意思,而成為一個會意字,現代可用“冥”字作解釋。
蒙
這個字簡文寫如 圖一‧b,說文中也是沒有可參考的字。但上博簡《周易》蒙卦的蒙字寫作 圖一‧c,造字字型與此類近,字形上方字符,應該表達阻礙的意思;下方符號(【中】,參看 圖一‧d)是“中”字的變體,表示上下因受阻而屈曲,所以不通達或者內外無法暢通。針對人而言,則變成有所障敝而不通曉事理。現代因此可用蒙字解釋。
“舉”和“與”
這個字簡文寫作 圖二‧a,是由“【與】”字(圖二‧b)和 “止”字(圖二‧c)上、下位組合而成,它的涵意和現代用“舉”字有所不同。
《恆先》文中和“【與】”字(圖二‧b)字類似的字尚有如 圖二‧d,而對這兩字的解釋,多數的學者都視為同字異形。它們造字共同之處在於 圖二‧e符號的使用;差異處,則前者用 圖二‧f符號之處,後者用 圖二‧g符。這些微小的差異,究竟有沒有明顯的意義?顯然有,並且牽涉到古人對「自然作為」與「人為作用」的觀念。
說文裡的“與”字是小篆體,寫作圖二‧h。解釋是:
『【與】(參看圖二‧h),黨與也。从舁从与。』
並解釋 圖二‧e符號說:
『共舉也。从【叉手】(圖二‧i),廾。凡舁之屬皆从舁。讀若余。』
段氏說文注進一步解釋說:
『謂有叉手者,有竦手者。皆共舉之人也。共舉則或休息更畨。故有叉手者。』
所說「叉手」即是符號 圖二‧i,「竦手」是符號“廾”。段氏的解釋只可說對了一半。因為,比較使用 圖二‧e符號的不同甲骨契文,如:興(圖二‧j,四期寧滬1.603合35234),輿(圖二‧ k,一期前5.6.6合6667)及其他不同金文中的寫法,都顯示出多數 圖二‧e符號的兩雙手手型皆類似,而有「合力」的意思。讀者立即可以明白,段氏「共舉則或休息更畨。故有叉手者。」的說法不甚可信。倒是許氏說「黨與也」透露了是上位者,或主使者的同意或授予的概念。小篆的【與】(圖二‧h)字到目前為止,尚未在甲骨契文中找到相對應的字。但,金文有 圖二‧l(喬君钲)這個寫法,顯示 圖二‧f符號的來源,極可能便是兩個“匕”字上、下顛倒,再互扣而成為 圖二‧m,所產生的字進一步變化而來;也與金文“牙”字相近,本意則是上、下位官員(有司,“司”字的省寫)或君、臣的緊密協作;更延伸的意思,則表示:人創造的意圖或經驗的承傳。這個解釋可以得到旁証,因為清華竹簡《皇門》文中“乞”字寫作 圖二‧n,解釋作「迄」,意思是「到達」;也可解釋作「尚未」。其實,原始的意思便應該是表示:兩司有所接觸(到達),但尚未深入密切合作。因此,在《皇門》文中「乞有寶」一辭可解釋作:禮待賢臣(到達),便可得到他們的智慧(尚未)。圖二‧n字,因此便是以會意造字法,表示臣及主有所接觸,但尚未全面互動。
圖二‧m字的使用,在文字更廣泛的應用後,便用來表示一組有密切相關聯、性的物類或概念,如:郭店楚簡《六德》文中有「聖與智」、「仁與宜」和「忠與信」三組文辭,所用的“與”字便都寫作如 圖二‧o,表示出各組內所提兩字間,有互動的密切關聯性,甚至於有上、下位的次序。而到了許氏的世代,圖二‧ o這個字演化成 圖p,說文解釋說:
『【與】(圖二‧p),賜予也。一勺為与。此與予同意。』
該條解釋文所說「一勺為与」,是表示賜予或施予的概念。這概念在中山王錯鼎銘文文句:『…寡人聞之,蒦(獲)其汋於人施(也),寧汋於淵。…』可以得到印證。文句中“汋”字原文字寫如 圖二‧z,明顯是用杓子取水,所以文句大意是說:受人施捨而有一杓水喝,不如自己到深淵去取水。據此,推測許氏對【與】(圖二‧p)字的認知,從字形構造方面來看,由本義是兩個“司”字的省寫、倒置再結合而成的變化,改變成:木杓內有物;而在意義上,則使原「有互動」的概念完全消失,轉變成純粹的上位對下位作「賜予」的關係。這種認知上的變化,也部份反應出:秦代以前,士以抱道匡世為己任,因此,具有敢面犯君顏的氣度;而到了漢代,士被教育的已弱化為:奉君命以治世的觀念,而形成士的存在,不再能夠再代表「普世的自然運作道理」的志氣惰落狀態。
另一方面來說,商代甲骨契文的“興”字,從字形構造可以會意為:共同支持有利於生靈的典型制度。到了周代晚期,金文的寫法已演化成 圖二‧q(鬲叔興父盨)的字形。明顯的表示出是:上者頒典型制度,而下位者奉行的概念。所以,如果將 圖二‧e符號視為一個整體的字,它的意思應該是:共同奉行。但是,如果分開成上、下位,意思便有兩層:一是上授而下受,另一是下敬以供上,而上取之。這樣便將 圖二‧e符號,分解成段氏所說的「有叉手者,有竦手者」兩部份。這可以在甲骨契文和其他楚文字中找到蹤跡,如:郭店楚簡的《老子》有文句「少浴之與江海」的“與”字便寫作 圖二‧r,便是以下位表達的方式,將「竦手」視為奉獻。文句的理解便成為:小谷(溪)將自己的水奉獻給江海。而甲骨契文的“拯”字(圖二‧s,一期鐵171.3合2279),則明白的表達「叉手」符號,是實體的從上方將人從困境中(陷阱)解救出來。
因此,圖二‧m符號加上 圖二‧e符號所形成的 圖二‧h字,它的最初涵意在於表示:在「人為」的社會中,依循或共同尊奉,有相關聯、性的價值觀念或制度。而增加了表示行動或執行決策意思的 圖二‧c符號,所造成的 圖二‧a字則表示:有效施行或執行 圖二‧h字所代表的「人共同尊奉的一切相關性價值」的觀念或制度。
至於【與】字(圖二‧d)所使用的 圖二‧g符號,其來源則與“允”字的甲骨契文(合集00137正)有關。它的“以”字部首,前文已經討論過,代表來自於自然的氣,而古人認為神性包藏在內。圖二‧g符號代表上、下兩氣的交匯,表達的是:人的氣與萬物或天的氣有所交通。利用圖二‧g符號構成的商代甲骨契文中,“句”字寫作如 圖二‧t(前8.4.8一期)。到周代時,已演化成 圖二‧u(其次句鑃),而到了漢代,說文寫作如 圖二‧v。許氏解釋說:
『【句】(參看圖二‧v),曲也。从口,丩聲。凡句之屬皆从句。』
段氏對這條難以明白的解釋,作出注解:
『曲也。凡曲折之物。侈爲倨,斂爲句。考工記多言倨句。樂記言倨中矩,句中鉤。淮南子説獸言句爪倨身。凡地名有句字者皆謂山川紆曲。如句容,句章,句餘,高句驪皆是也。凡章句之句亦取稽畱可鉤乙之意。古音總如鉤。後人句曲音鉤。章句音屨。又改句曲字爲勾。此淺俗分别。不可與道古也。从口。丩聲。古矦切。古音也。四部。又九遇切。今音也。凡句之屬皆从句。』
讀者因此瞭解,至少在漢代【句】(圖二‧v)字的意思,是將體形巨大的東西捲曲、包束起來,段氏所說「凡曲折之物,侈爲倨,斂爲句」便是這個意思。而進一步的意思則是:將複雜的東西或概念精簡化,「樂記言:倨中矩,句中鉤」所說就是這一延伸的概念。而日常生活中,讀書人將繁雜的思想概念,用簡潔的文辭記載下來的運用方式,便是「凡章句之句,亦取稽畱可鉤乙之意」的意思。
這樣一來,楚文字中用到【句】(參看圖二‧w)字的意思,是形上的表示:人生命的氣與自然的氣互相通達,而使人感知自然的運作,然後進一步將此感知精簡化後,在人的生活層次表現出來。例如:郭店楚簡《尊德義》有文句:
『…智命而【句】(參看圖二‧w)智道,智道而【句】(參看圖二‧w)智行…』
其中的【句】(參看圖二‧w)字,正是指:體悟到人的天命,因此能與自然萬物交通氣:再進一步感知「道」的運作;接著透過對「道」的感應,化約出自己的行事舉止。
再如清華竹簡《尹至》文中,描述伊尹見到湯後稱他為“后”,該處“后”字正是寫作 圖二‧w;所以表達的是:商湯是一位能通達天命的人。
綜上所述,所以,將 圖二‧g符號和 圖二‧e符號相結合,形成 圖二‧d的字,指的便是:參與合作的人們,能順應自然的生命之氣而相互通達。再如郭店楚簡《成之聞之》有文「貴與民有同」的“與”字便寫作如 圖二‧x(和 圖二‧d相同),意思便是指:上位者,或作為執政者代表的士,能順應天命的和人民共通一氣。
清楚區分 圖二‧b和 圖二‧d在漢代之前所代表概念的差異之後,各別在字下方增加止(圖二‧c)字形而成的 圖二‧a和 圖二‧y字,便很清楚的分別表達:共同施行人為的,有相關性價值觀念或制度;以及:共同施行因自然法則運行(形上的),而形成的趨勢或狀態。
或許,一方面由於人文思想越來越盛,對知識份子而言,孔子的「敬鬼神而遠之」產生重要影響;另一方面,漢代雖仍崇敬鬼神,但人與神或自然界相互交通對一般人來說,似乎是遙不可及之事,因此,圖二‧b字和 圖二‧d字,以及 圖二‧a和 圖二‧y字間的差異,不再為人所重視,最終全部被 圖二‧h所取代。
@@@@@@@@@@@@@@@@@@@@@@@@@@@@@@@@@@@@@@@@
副刊:臆解《恒先》‧第十二簡 (十五) 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240749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