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民致力上林社區老屋活化
建景系開設社區營造課程 籲凝聚社區意識才能活化空間
【記者林朝輝、曾于瑄/嘉義報導】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助理教授陳惠民,大學時曾接觸過社造計劃,間接讓他走上社區計劃和營造這條路,也陸陸續續參與政府為社區的規劃設計,從中發現目前台灣房舍的空間議題不在於美感,而是需要公民的意識崛起。
對於提升社區發展,陳惠民表示,可經由社區營造和參與式社區方式改變,讓社區每個人都能表達自己對社區的意見,藉由溝通產生共同意識感,依照這樣方式形成的意識感,也會讓社區居民不再對公共領域陌生、不重視,而是主動去重視,並體認這是自己生活的社區,這樣才會形成一個有認同感的社區。
去年陳惠民參與教育部計劃的跨科技問題解決導向課程,用自己經驗教導不同科系學生,教導同學如何看待自己家鄉和土地最真實的問題。他認為,大學教育是「養成教育」,運用親身體驗面對不同議題是最直接學習方式,近期也帶領學生到社區做實際環境調查,用自己學術經驗協助學生找到社區問題來源,並提出解決方案。
談論到社區規劃空間議題,以陳惠民一個專業建築人現身說法,如果不考慮人性需求,只具備專業或好創意,反倒可能是個災難。陳惠民舉過去曾領悟到整體施工都已完成,但卻發現效率不大,問題不在美觀在於如何讓建築有實際功用,這時就需要社區居民以對這個建築的感覺,改造這個建築,一來一往之間就形成一個符合社區的建築,並讓社區居民將建築視為共同領域空間。
在這學期,陳惠民選擇老屋活化作為工作營主題,由於嘉義縣大林鎮上林社區,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城市和鄉村,強跟弱之間不平衡偏鄉村議題的區域。為此,陳惠民提出幾個典型問題,像是人口結構不均衡、老人化、少子化、青壯人口中空化,所以上林社區人口結構存在比倒金字塔還嚴重問題,這也是許多台灣農村社區目前普遍存在問題。因此陳惠民想出幾個提案,構思以南投菩提長青村作為範本,讓鄉村老人不必因為安全疑慮被送到戶養中心,是以一個社區讓老人能互助互愛,還能在生活中多了聊天的夥伴。
目前台灣許多社區出現許多老房子人去樓空狀況,老房子就閒置在社區內。至今台灣生育力一直無法達到平衡,逐漸趨向老人化,社區內無法出現新人口,成為社區發展一大困境,進 而導致城鄉差距,並與城市發展拉大距離。以上林社區為例,陳惠民針對此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方法,藉由社區休閒環境、經濟效益,拉近學生與居民的互助關係。
為了改善生活品質,讓學生更接納社區,必須提倡社區營造計畫,使老屋活化再次被外移新人口使用,為社區新添人力(見左圖,照片/林朝輝),才能活化整個社區規劃,陳惠民表示:「學生的教育學習不該再只是傳統教育,而是要結合社會時事,統合各種能力,作為專業外的輔助教學,並用經驗來創造新的價值。」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