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桕樹上、造型奇特,像獨角獸的蟲蟲
最近,若仔細觀察,您會發現一隻約3公分、有長長犄角的白色昆蟲,靜靜的站在烏桕樹上;到7、8月時,更會看到它們10到20隻成群聚集,像穿著白色刺繡制服的標兵,整齊的排列在烏桕樹上,但打擾它時,它會慢慢移行至樹幹另一側,更逼近時,就會跳開,然後再飛回原處。它是俗稱白蠟蟲或白爛蟲的渡邊氏東方蠟蟬,因為長鼻子的外形,也被稱為渡邊氏長吻白蠟蟲或提燈蟲(Lanternfly),其實,它不會鳴叫,也不會發光。
目前,臺北市立動物園、富陽自然生態公園與福州山公園、南港中央研究院、北投貴子坑園區、內湖金湖路、信義區象山、新竹寶山水庫、苗栗明德水庫、桃園石門水庫、宜蘭頭城農場、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等地區都可以發現它們;此外,金門也有一種綠色翅膀、外型相似的蠟蟬,以龍眼樹為寄主植物,名為龍眼雞(Pyrops candelaria)。
找個時間,去尋訪這些外型奇特的蟲族吧!
小貼示:
渡邊氏東方蠟蟬(Pyrops watanabei),在分類學屬昆蟲綱(Insecta)、半翅目(Hemiptera)、蠟蟬總科(Fulgoroidea)、蠟蟬科(Fulgoridae)、東方蠟蟬屬(Pyrops)。於1989年它被公告為附錄II的珍貴稀有種的保育類昆蟲,2008年經評估後,被公告為非保育類昆蟲。原發現者渡邊龜作(K.Watanabei,l868~l907)任職於新竹北埔駐在所,於公餘熱衷採集發現它,1907年渡邊氏因北埔事件殉職,而松村松年(Shonen Matsumura)為了紀念特別冠上其姓。
渡邊氏東方蠟蟬也分佈於廣東省、廣西省與海南島,在臺灣主要分布於北部1000公尺以下的山區,棲息在烏桕(Sapium Sebiferum)及白桕(Sapium discolor),以其樹汁為食。它是一年一世代的昆蟲,成蟲約在烏桕開花期的5月開始出現,蟲體頭部延伸如長鼻,末端呈球狀,翅面上有黑及褐色斑點,全身有白色蠟粉,雌蟲的體型略大於雄蟲,雄蟲體長約3公分,腹部第6節有2片長柱狀的灰色生殖器官,雌蟲體長約3.5公分,腹部末端有半月狀的產卵瓣;7至9月成蟲數量最多,有群聚性,10月就幾乎看不到成蟲了;8、9月為交配期及產卵期,雌蟲除了會在烏桕產卵,也會在其他植物或石塊上產卵,一次可產1或2個卵塊,卵的外形似長糯米,卵塊近似矩形,每個卵塊約有60至140個粒卵,產完卵後會在卵塊上覆蓋一層白色的蠟粉,卵期約27天;本昆蟲屬於不完全變態的昆蟲,若蟲呈深棕色,很像樹枝,但很少在烏桕上發現,推測若蟲應該是棲息於週邊的雜木林內,以其他樹種的樹汁為食,第1齡若蟲的體長約4mm,第1齡到第3齡的若蟲期,每期約21至25天,到了第4齡若蟲約為16mm,此時期約需120天,渡過冬天,再經過約50天的第5齡若蟲期,羽化後蛻去褐色的外皮,翅膀漸漸變為白色的成蟲。
參考資料:渡邊氏東方蠟蟬移除保育類名錄後族群監測計畫
背景音樂來源:http://www.jamendo.com/en/track/1122084/i-want-you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