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與關懷--教保員李嘉芝
文/教保員 李嘉芝
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通常是在他的父母,甚至整個家族的熱切期盼下到來,但上天卻開了一個玩笑,孩子不是個健康的小孩。在極度震驚與無法理解的情況下,做為父母常會自問,自己到底做了什麼?要遭此天譴。
面對這樣的孩子,任何的安慰都無濟於事,家長的問題是如何照顧孩子及兼顧家庭及其他的孩子,怎樣面對外面的世界.....無論是先天或後天所造成的,父母的傷心難過是可以想像得到的。通常,父母的內心要經過一段掙扎的心路歷程:一、否認孤立。二、生氣憤怒。三、憂鬱內疚。四、接受或放棄。
有的家庭接受事實,並且產生積極正向的想法,試圖尋求實際的解決方法,來幫助孩子接受可能的教育,發展其他未受傷殘的部分,全家互相安慰幫助,令人敬佩,有的父母消極、沮喪,甚至認為「除非我的孩子恢復正常,否則說什麼、做什麼都沒有用」。實際上,父母在遭逢此不幸的時刻必須要有一種體認,事情已發生,如果我們無法改變它,就得接受它。這種想法可以使你自己和家人在未來漫長的歲月中好過一點,有更多的勇氣去面對更多的困難。因此不能只是消極的接受事實,更要積極地尋求突破和成長。
孩子的一個殘缺往往讓一個家庭帶來了不少的困擾,為人父母的心態有兩極化,一、尋求協助,那就是醫院及學校。他們會跟醫院裡的醫生及學校老師配合做良性的溝通,與他們一起分享孩子的成長及喜悅。二、消極的父母是一再自責:「不知前世做了什麼?才生下這樣的孩子。」三、很積極的幫孩子找機構安置,一旦孩子安置好就不聞不問,可是有事情發生時,做父母的又會怪罪院內的工作人員為什麼沒有幫他們把孩子照顧好。因此父母需先做好心理調適,不必要感到歉疚和沮喪,積極地尋求改變和成長是智能不足孩子的父母應努力的方向。
以下列舉這數年來我所遇到的兩個個案與大家分享:
案例一:數年前帶過一個腦性麻痺的孩子,小時候父母很積極的帶他至醫院做復健,因孩子是肢障所以母親常為了要讓他接受正常教育而到處碰壁,那時政府還沒有現在這樣「零拒絕」的德政,也看了數家教養機構,家長也不滿意,後來經過貴人幫助進入國小就讀,但常被老師及同學排擠而產生不良的行為,自暴自棄,又聽信某大型醫院告知他孩子以後活不長,所以父母連同孩子都受影響,只好等待沒有目標,懷抱著一種內疚的心態,全家人的生命都是黑白的。
案例二:曾在某一年的春假期間,帶著孩子至外子服務的單位會客,當天是除夕夜晚上,營區裡辦了一個除夕餐會,是在一個KTV餐廳,正當大家在用餐之際,突然走進來四五個軍官喊著長官及夫人好時,剛開始不以為意,只見旁人在低頭私語不時還有人回頭,過不久就聽見一個聲音說:「小朋友,有誰去拿飲料來就給他一個紅包。」我立即回頭看了他一眼,很震驚,突然看到我那兒子抱了二瓶汽水往他面前桌子一放,他也速度很快的立即塞了一個紅包給我兒子,並且還問旁邊的人說:「他是哪位長官的兒子?」這時我立即回頭,發現我身旁的部隊主任已知我心裡在想什麼?他告訴我說剛剛給孩子紅包的是連輔導長,他是位輕度腦性麻痺者,做事非常認真,雖然說話時有些吃力,但他有不服輸的精神,上面交代的任務他一定能如期完成,像這樣還能當個革命軍人真不簡單。餐會結束時,兒子及女兒走到我面前,兩人你一句、我一句的直誇說:「媽媽,剛給我們紅包的叔叔怪怪的,還能當軍人好厲害哦!他還說他小時候常去做復健,很痛哦!但有了付出所以他後來才能讀軍校,家人沒有放棄他。」謹此二個案例與諸位分享,願大家一起努力加油。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