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 古道古樹任你遊

文字-A A +A

【記者張雅婷/雲林古坑報導】

  好山好水好桂林,「桂林村」是雲林古坑鄉內以古樹聞名的村落,位於山間的地理環境,使得此村仍保有豐富的生態及悠閒風情。桂林村裡有悠久步道、馳名的古樹、鄰古樹而居的書法家及藏有各式古物的庭園古物館值得遊客前往參觀,在欣賞景致的同時,也能體會當地人的生活。

  桂林村因遍植桂竹而得名,進入村莊前即有濃鬱竹林歡迎遊客到來,過了桂林村象徵「起飛」的入口意向<註一>,眼前是樸實恬靜的村莊,沒有過度商業化的環境,是桂林村與附近觀光景點最大的不同。此村以保持當地原始生態為特點,在社區發展中將原有的自然環境作為基石,融入居民的專長及人力作為改造。雲林縣古坑鄉桂林村村長黃煌儀表示,希望透過在地資源的利用,結合社區居民專長,把最原始的社區呈現給遊客。生態資源與居民的結合,讓遊客不僅能體會自然之美,也能親近當地人生活。

苦苓腳古道從前為居民重要的聯外道路,一階階而上的石版階梯及長遠路途,讓居民辛苦萬分。 記者張雅婷/攝影

  在桂林社區的規劃下,遊客透過步道能夠有系統的漫步桂林村間。步上「苦苓腳古道」,腳下的石階砌石可見當地砌石工藝的進步,四周是豐富的低海拔林相。行走在古道上,不時可見蝴蝶、蜻蜓飛舞,蛙鳴、鳥叫在林間繚繞,遊客若想一睹鳥兒的身影,更深刻體會大自然生態,可以配合各種生態的習性挑選適當時機前往。苦苓腳古道曾經是村落主要的聯外通道,居民藉此將農產品送梅山販賣,由於路途的遙遠常讓居民雙腳備感吃力,古道因此有「可憐腳」的戲稱,至後人認為此名難聽,才改成今日的「苦苓腳」。現今聯外道路的開發,讓古道在交通上不再具有從前的重要性,但其豐富生態仍值得遊客前往體驗。

  步出苦苓腳古道終點後,附近即可見桂林村的古樹。由於村民對在地資源的重視,讓不少有百年歷史的古樹仍被完整保存。目前,社區登記有案的古樹已有十棵,包含全台最久的無患仔樹、豐富蕨類植物寄生在樹幹上的百年茄苳樹,還有蟾蜍嶺鳥榕樹、二葉松老樹等。其中二葉松老樹所在之處,正巧位於「喬松書畫屋」後,白色小屋裡住著一對邱氏父子書法家,父子分別以書法、國畫為長,遊客至此觀賞古樹之時時,也能順道欣賞書法創作。

  除了古道古樹外,桂林村中還有「好時節庭院古物館」能讓遊客參觀。古物館裡放置清初至民國的各種古物,有古鈔票銅幣、五分火車燈、黑膠唱盤、傳統農具等,而館外則放置大型的農器具,並運用古物及砌石為庭院作裝飾。此古物館的收集品及庭院設計理念,全由當地居民許在所提供。許在從三十多年前開始蒐集古物,本身的興趣加上身為資源回收志工,讓他更有機會接觸到舊東西。當他聽聞社區正進行改造時,便自願提供這分資源,將自己的老家做規劃供大家參觀。「好時節庭院古物館」包含的,不僅是豐富的古物資源,也是桂林社區居民的共享精神。

  遊客若想在村中另尋「水」的景致,桂林村北邊有光山河濱親水區供遊客遊玩。河中各色石頭、魚類、水鳥及嬉戲的孩童為光山河添色不少,遊客可漫步在親水區旁的「落羽松步道」<註二>欣賞光山河的景致。遊客林麗璟表示,這裡的環境很美,她即是被這排樹所吸引前來。在親水區上方,有座五十年代所搭建的景水吊橋,此吊橋曾是此村的聯外道路,現今已被新建的「光山橋」取代,目前鮮少有人作交通道路使用,反成為鄰近居民的晾衣場。通過吊橋後,遊客即可前往「鐵國山步道」<註三>參觀。

  豐富的生態環境及懷舊文物,佐以當地純樸閒適的風情,桂林村是值得過著忙碌生活的人,前往洗滌的好去處。然而美麗的景點,不能只靠村民來維持,前來觀光的遊客也該注意行徑是否得當,桂林導覽員隊長林淑貞表示,希望遊客不要隨意帶走當地的資源,帶來的垃圾也請記得帶走。大家一同珍惜屬於當地的資產,以保有好山、好水、好桂林。

  <註一>桂林村入口意向是個位於桂林村口的一個造景,造景上有兩隻象徵「桂林起飛」的鳥兒,特殊材質在霧中能反射燈光。
  <註二>落羽松步道位於光山河濱親水區旁,步道旁種植著一整排的落羽松。落羽松為杉科的植物,屬落葉喬木,樹木隨著四季的變化而會有不同的景致。
  <註三>鐵國山步道從前為柯鐵虎的抗日據點(鐵國山戰場),目前已經成為當地的農業果園區,山區間種植大量的柑橘。行走在鐵國山步道,除了遙想當時抗日情景外,還有橘香圍繞在身旁,行至底處,有座涼亭供遊客觀望整個桂林村落。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8.03.13

中正E報

加入時間: 2008.03.13
4,534則報導
2,203則影音
578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7:49

守護北門牡蠣 台南蚵新氣象

2024-06-17
瀏覽:
7,135
推:
55
回應:
0
9:08

特殊生入班 融合教育的挑戰

2024-06-17
瀏覽:
4,192
推:
2
回應:
0
6:01

融合傳統與創新 新港開臺媽祖會

2024-06-17
瀏覽:
3,137
推:
2
回應:
0
9:43

山豬吊禁用? 保育與文化的拉扯

2024-06-10
瀏覽:
14,081
推:
4
回應:
0
8:20

理髮旋轉燈 帶你進入美髮摩登

2024-06-10
瀏覽:
4,541
推:
1
回應:
0
10:00

歷史轉身 蔗田間的軌道記憶

2024-06-10
瀏覽:
4,513
推:
1
回應:
0
2:45

眠月線 沉睡於山林的秘境

2024-06-04
瀏覽:
9,690
推:
3
回應:
0
2:54

視障按摩師 超越偏見的自立之路

2024-06-03
瀏覽:
4,373
推:
0
回應:
0
2:21

走進社區大學 與在地緊密連結

2024-06-03
瀏覽:
4,390
推:
0
回應:
0
3:01

美麗建築成蚊子館 無人管理挑戰

2024-05-27
瀏覽:
6,017
推:
1
回應:
0

桂林山水甲天下 古道古樹任你遊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9,051篇報導,共12,911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9,051篇報導

12,911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