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屋和遊民的關係
「記得,寬容地善待街頭的人。」能被人真實地尊重對待著,這樣的價值超過金錢的滿足
(The Big Issue)
他可能是遊民,他自立更生,
他不一定非有房子住不可,
但是他一定要能夠每天梳洗乾淨、整齊清潔,
才能讓自己勇敢的站上街頭!
蘋果有一篇報導說『全歐洲今年空屋超過1100萬戶,數量已足夠提供所有遊民居住!』,這實在是個假議題,空屋就是空屋,和遊民有何關連?為何不說足供所有新婚小家庭或各國大學生居住。
空屋也是個人財富,除非他是政府所有。就像私人口袋中多餘的錢,足供所有遊民生活一百年,這也算新聞嗎?真是無聊。該報導說,內政部營建署公布全台約83.6萬的空屋宅,每10戶就有一戶是空屋,遠高過香港和新加坡等國。這可以是新聞,可以提醒國人檢視財富結構。
即便83.6萬的空屋都是政府所有,這也和遊民無關,因為遊民也是社會上生活族群的一種,政府不可以將他們全關起來集中管理或集中『餵食』。政府如果老是在空屋和房舍上思考,那只是政客的空中樓閣政策秀,表現出無限的關懷和慈悲,就像教育部長發願,要讓每個失學學童都可以進入建中一樣。
遊民的形成和數量,是個社會問題衍生出來的『結果』,遊民不是社會問題的原因,更不是禍害,有多大的社會問題就會有多少遊民產生。需要改善的是在社會結構的上中下游,不是最底層的遊民。上游流下什麼廢物,下遊就會產生什麼垃圾,政府懂得垃圾減量以及垃圾分類,但是對於遊民政策卻是只喊口號,說要讓遊民有宅可住,背後的真正目的是要讓遊民困境被隱藏,讓官員眼不見為淨如此而已。
遊民住宅計畫,對經費拮据的政府來說,其排擠作用實在是太大,而且只能用輪流協助的方法,每位遊民住三個月或半年就必須搬出,換其他人居住。如果一年輪個三輪,政府顯示出來的『德政績效』就多了三倍,問題還是回歸到街頭。
住宅是最困難的一環,不僅是對遊民、對年輕人、小家庭、弱勢戶都是如此。政府大官生活在象牙塔裡,好高騖遠,挑最困難的作。他們何不問問蔣介石,剛到臺灣的時候不也是說要『反攻大陸』?後來為何改變決策成為『建設臺灣』?因為太難的目標不切實際,不作也吧。
我還是覺得,讓遊民能夠方便舒適的洗澡,尤其這麼熱的夏天或那麼冷的冬天,讓遊民能夠去除髒亂的標籤,透過整齊清潔來恢復和建立他的尊嚴,遊民自身以及帶給社會的困擾就可以慢慢的、逐一的改善、改變、減少。政府提供少量住屋給符合標準的特定對象,就會將遊民分等級、就會在遊民社會中製造利益階級、產生分化、對立和抗爭,不但幫不了遊民還會將問題惡化。
唯一的成就,就是官方又掌握了新的主導和分配權。
公民記者 謝明海 2014-07-19
延伸閱讀
我的遊民大夢:http://we-report.org/node/249/report
新聞資料:
千萬戶空屋養蚊!足供2倍遊民回「家」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