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汙防治與綠能發展,全球思維,在地思考

文字-A A +A

(嘉義場) PM2.5減量與綠能相關技術研討會 紀實

嘉義市以高齡友善城市享譽全台,而嘉義縣則自許為低碳田園城市,但無論嘉義市或嘉義縣,都蒙受細懸浮微粒PM2.5危害。看守台灣協會與嘉義市社區醫療發展協會,9月13日在嘉義市市議會舉辦這場研討會,討論PM2.5 關係著每個人健康的重要議題,同時為我國的產業與能源政策把脈。

上午的場次關於細懸浮微粒(PM2.5)的來源、危害和防治。第ㄧ場,由看守台灣協會 理事劉志堅老師主講PM2.5的來源與現況,這幾年來雲嘉南PM2.5濃度,台灣第一高,PM2.5的問題是嘉義人不能不面對的事情。第二場,由台大職衛所鄭尊仁教授主講PM2.5的健康危害,PM2.5毒理權威鄭老師指出,其實不只是我們常見肺部呼吸道疾病,增加肺腺癌死亡率等,PM2.5的健康危害還包括心臟血管,即使是台北市徐州路的空氣,在老鼠實驗中血管管壁因為PM2.5造成發炎反應之後,血管阻塞進一步導致心血管疾患,因此,不可等閒視之。

第三場,看守台灣協會常務理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林文印教授,針對PM2.5的防治與減量,林教授仔細說明懸浮微粒的種類、測量方法,事實上不同粒徑下處理手段不同,理論上,透過各種不同減汙設備,可以處理懸浮微粒到相當乾淨程度,但是處理成本是重要的問題。

如果要好好控制PM2.5的汙染來源,對大型汙染源的控制顯得格外重要,例如,改變發電廠燃燒的材料。若要減少發電廠燃燒煤、石油焦的碳排放,又要維持穩定供電,不使用核能發電下,最好的方式當然是發展乾淨的再生能源。因此,下午場次關於台灣發展再生能源、氫氣燃料電池機車、儲能技術的潛力。

下午第一場,由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組長李欣哲先蓋括介紹不同再生能源種類,台灣不同地區適合使用再生能源,以嘉義來說,沿海地區風力發電,就沒有北部有條件,當然太陽能的條件相對好很多。第二場,元智大學燃料電池中心主任翁芳柏教授,介紹氫氣燃料電池機車的發展前景,不同再生能源如何轉變為可以被儲存能源,例如氫氣燃料,天然氣等等,如此ㄧ來,搭配Power to Gas 概念下,搭配分散式智慧電網,建構電池汽機車的充電站,才能推廣綠能交通。

第三場,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組長楊昌中博士,主講與再生能源搭配的儲能選項,介紹各式各樣儲存再生能源的方法。緊接者午後的綜合討論會,幾位如國民黨市長參選人陳以真、人民民主陣線市長參選人林詩涵,民進黨市長參選人涂醒哲醫師則由助理詹子藝先生代表,還有無黨籍議員參選人林瑞霞老師等,也參與了下午的討論。

連續下午場主題,主持人余尚儒醫師詢問再生能源是否能用在嘉義的大眾運輸系統上呢?楊昌中博士回應,事實上再生能源是否能用在嘉義的大眾運輸上,必須處理再生能源不穩定問題,也就是儲存的問題可以解決的話,就可以。他舉例,

1. 把再生能源電力變成可運輸儲存物質,例如生質燃料。 (POWER TO GAS概念) 提供非軌道運輸大眾交通系統。

2. 再生能源電力變成可被儲存成電池站,可以供電給軌道運輸大眾交通系統。

因此必須要看我們的需求為何,才能搭配。

林瑞霞老師率先提出對嘉義市道路規劃問題,透過綜合討論ㄧ個小時時間,幾位參選人和代表,對嘉義交通運輸藍圖提出願景。

林老師提問:

1. 嘉義市政府是否提倡大家騎腳踏車上班? (市長是否能以身作則?)

2. 嘉義市街道對行人不友善,該如何解決?

3. 嘉義陽光充足地方,未來再生能源怎麼利用?

市長參選人林詩涵首先回應林瑞霞:用路人觀念改變最重要?政策才推的動。 例如,垂楊路上下班時段家長為接送方便,機車隨意停放。不同用路人的需求不同?例如,嘉義基督教醫院前面六線道,人行綠燈卻只有30秒 。因此,政策制定過程如何與市民溝通,改變用路習慣。市民希望的交通的想像為何,才是最重要考量。

涂醒哲醫師助理詹子藝先生回應林瑞霞: 涂醫師都市規劃以建置公共運輸系統優先。嘉義市本身幾乎沒有公車,大眾運輸仰賴嘉義縣公車和醫療院所交通車,如何透過公車路線重新規劃,串聯醫療院所交通車,執政之後的重要課題。此外,U-bike 概念值得推廣,對通勤學生來說很好。但在上班族部分,分為兩類,ㄧ類是在市區上班,這類上班族比較容易接納U-bike;但對市郊通勤上班族,怎麼提供好的停車空間,然後與U-bike接軌,紓解市區交通壅塞,同時讓市區車輛減少,才能更提高腳踏車利用,涂醫師也提出規劃更多接駁停車場的政見。幾乎是全台灣僅有的嘉義市區單行道問題,造成許多事故;人行綠燈秒數太短問題一直存在,市政府都沒辦法解決,又回歸到空氣汙染防治主題上,即使很多減汙技術是純熟的,大型汙染源的工廠(境內或境外),未何沒有辦法要求改善設備,事在人為,他認為市府態度才是關鍵。

國民黨市長參選人陳以真回應林瑞霞:嘉義市連續12年,機車定檢率全台最高並不是好事,反應嘉義市機車太多,密度太高問題。嘉義市公共運輸網絡分為三層環狀概念。在公道一通車後。 BRT 快捷巴士外環網可以接公車中幹線系統。公車中幹線系統在接駁到內網的行人步行道及E-bike(U-bike),未來將規劃40個點,提供市民轉乘E-bike。在車輛減汙部分,普及電動車之前,需要廣泛建立電池交換站才完備,嘉義市陽光充足,未來綠能技術普及,加上中央政府資源挹注,她有信心可以改變。陳以真以過去青輔會經驗談政府態度,她認為,政府應該學習站在民間角度思考,才能成功與民間合作。政府的態度要改變,如果說連公務員都鼓勵他家人去參加民間的活動,那這樣改造,就是成功了。

由於時間關係,主持人劉志堅老師,針對嘉義空汙PM2.5減量與綠能技術發展,及今天的討論,請與會者總結如下:

彰化基督教醫院葉光芃醫師:ㄧ個進步城市,看騎腳踏車的人數,就知道,這是路權的概念。對同屬執政黨,宜居嘉義,人民作主,為口號的參選人陳以真,葉光芃醫師提醒,2012年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公布全台PM2.5嘉義市最差時候,嘉義市宣稱是測站位置問題,環保署竟配合嘉義市政府,以遷移測站為手段解決空汙問題。簡直鴕鳥心態! 一個地方空氣不好,嘉義市怎麼宜居?就算遷移測站,最準確的手動監測,這幾年數據嘉義市也是最差,嘉義市本身沒有大汙染源,嘉義人不應該接受如此糟糕空氣品質,希望市府未來好好面對。

陳以真回應葉醫師。不否定嘉義市生活之都,也不否認嘉義市空汙嚴重問題。未來可以有更多測站,確實來監測,找到解決問題辦法。怎樣與其他縣市合作讓PM2.5減量,未來都會努力。

李欣哲博士:能源是供給與需求問題。再生能源很好,可以提高供給端。但別忽略節約能源重要,減少需求端更重要。

林詩涵參選人:嘉義應積極發展生質能源。面對是否真需要這麼多能源?呼應李博士,能源是供給與需求問題,減少需求端更重要,市府這麼多公設空間本身該怎麼節能? 例如市府大樓能源消耗問題,可以變綠建築嗎?走進市政府,令人不舒服,因為光線不充足,假如停機坪可以變成綠屋頂,加裝太陽能板,會不會改善呢?

翁芳柏教授:鄉下環境好,可以吸引人回嘉,但空氣、水、陽光珍貴資源,如何好好利用,讓人可回鄉,又可創造就業,未來政府可以努力目標。PM2.5減量,只是技術性和決心問題。

詹子藝先生:監測站放哪裡,顯示政府面對空汙態度,監測站放哪裡,可以讓人民覺醒?監測站如果放東市場,是否才能讓市民知道空氣汙染多嚴重呢?今天涂醫師簽署PM2.5防治自治條例草案,但草案內容比較消極,很多預警預防的措施,但治標不治本。如果說很多汙染源都是境外來的,怎麼跨縣市去處理大汙染源,才是更積極作法。

楊昌中博士:能源局正在規劃2050年能源,要有長程規劃想法。建議地方政府同樣要融入這樣的思考。事實上,交通和產業發展很有關係,地方政府規劃在地產業政策時候,可以從怎麼樣符合中央政府能源預期,以及目前世界減碳潮流去思考。

楊昌平博士的建議,值得吾人思考。在PM2.5減量同時,該如何與綠能技術搭配,同時和國家政策配套。

劉志堅老師總結如下:

一、由於PM2.5是大區域性的影響,且中、南部狀況頗為嚴重,其控制應推動大區域的管制聯盟,採取區域性聯合防制作法。

二、各候選人所簽署「PM2.5防制承諾書」,請落實推動。

三、依楊昌平副組長謂,政府正在規劃2050年的能源方案,我認為社會各界及地方政府都有很大的意願及衝力推展再生能源,反觀中央政府的規劃都太保守,應更積極些。當然再生能源的發展是要兼顧及民眾意願/信心、技術、產業環境及自然環境,但政府更要有良好的規劃及推動政策、措施。如綠色交通系統、交通工具之發展及民眾的使用意願,亦然。希望大家協同一齊積極努力推動。

備註:當日的發表文章,可參見看守台灣協會網站。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xsun1

大家都在講能源不夠用,計論替代能源的時候,我很訝異反而是智囊團、幕僚和助選員人數最少的林詩涵,除了上述討論外,更帶出「能源需求真的要這麼多,沒有減量的方式嗎?」的積極面論述。只可惜我戶籍不在這。

2

加入時間: 2008.08.19

醫學青年不離棄

加入時間: 2008.08.19
131則報導
29則影音
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武漢肺炎的家庭防疫(紅點消毒法)

2020-03-01
瀏覽:
7,697
推:
668
回應:
0

日本ACP研習與在宅醫療倫理四象限

2020-02-15
瀏覽:
9,550
推:
200
回應:
0

日本在宅醫療界新生代領袖人物小倉和也醫師

2019-09-17
瀏覽:
4,542
推:
116
回應:
0
0:05

(日本在宅)原來褥瘡是一種生活習慣病

2019-06-24
瀏覽:
4,282
推:
196
回應:
0

(共生社會系列) 專訪東京最大在宅支援診所 悠翔會

2019-01-26
瀏覽:
7,305
推:
553
回應:
0

(共生社會系列)專訪東京LCS水道橋東口診所

2019-01-26
瀏覽:
4,626
推:
309
回應:
0

百歲人瑞醫師日野原重明,平穩死,享壽105歲

2017-07-19
瀏覽:
6,349
推:
162
回應:
0

空汙防治與綠能發展,全球思維,在地思考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