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鹽雕師 張安全雕出農村風味
【記者徐于婷/嘉義溪口報導】
雕刻的材料可以是木材、是石頭,但你曾看過用「鹽」雕刻出來的作品嗎?嘉義縣溪口鄉有一位被稱作「安全伯」的張安全師傅,原以做木偶為業的他接觸鹽雕後,就對鹽雕藝術抱持熱忱,不斷地琢磨並發展出其特有的農村風格。
張安全在嘉義縣溪口鄉以做布袋戲木偶為業,國小畢業時就到台北當學徒學習製作模特兒人型,直到民國七十二年才改為替人製作布袋戲木偶,還與掌中戲團出國表演、展覽,在布袋戲木偶雕刻上很有心得。已有雕刻底子的張安全,在民國八十年參觀台南七股鹽場時,才接觸到鹽雕這項技藝,當時鹽場提供他鹽磚,張安全便試著用自己既有的技術去雕刻,也因此對鹽雕產生了興趣,而這興趣一持續就是十七年。
安全伯退休後,在他的工作室裡繼續將木雕、鹽雕以及製作童玩當作興趣。記者徐于婷/攝影
在自學鹽雕的過程中,張安全也碰到許多技術上的困難,由於鹽磚不像木頭有紋理,沒控制好力道就會碎裂,雕錯了也不像木雕能夠事後補救,因此在技術上鹽雕比木雕要更為細心。即使張安全已有木雕技術的基礎,但他仍花了一年的時間才熟悉鹽雕的技法。除了技術上有困難,張安全表示,鹽雕對工具的傷害也很大,鹽容易導致工具生鏽,因此很少人肯做鹽雕。另一方面,製作鹽雕的過程中,鹽會沾遍全身容易造成過敏,這個困擾曾經讓張安全連晚上睡覺都不安穩。當張安全持續專注於鹽雕的同時,身體也開始出現變化,先是兩耳喪失聽覺,必須戴著助聽器才能跟外界溝通,接著又動了脊椎手術,然而這些病痛卻沒有阻礙他對鹽雕的熱情,仍持續地琢磨鹽雕技術,讓安全伯磨出純熟的技巧,也磨出自己的特色。坪頂村村長劉陳佐表示,張安全是個有理想、有耐性的人,才能衷於自己的興趣不斷學習。在民國九十三年,張安全參加全省鹽雕作品大賽獲得第三名,肯定了他這些年來的努力。
張安全的鹽雕作品細緻且具有個人特色,他以傳統的農具為主題,做出石臼<註一>、石磨<註二>及古亭畚<註三>等作品。由於張安全小時候家裡務農,對傳統農具的外觀及用法記憶深刻,然而很多傳統農具在現代社會裡都沒有再使用。張安全說,自己對農村文物較有感情,除了想將記憶中的傳統農具重現在鹽雕上,另一方面也想讓年輕人瞭解,以前老一輩的人使用什麼工具過生活。在張安全一件又一件的農具鹽雕中,是他對鹽雕的堅持與農家情懷的縮影。如今,張安全已經從木雕本業退休,將木雕與鹽雕當作興趣製作,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的周佩蓉,為溪口文化生活館裡張安全的鹽雕作品做字卡註解,周佩蓉表示,張安全是個很熱心的人,社區裡有活動他都會全力支持。另一方面,張安全還利用資源回收的鐵、鋁罐來自製童玩,並教社區裡的孩子學習製作方法,讓小孩子體會屬於自己那個年代的童年。。
提到技藝傳承的問題,張安全則笑笑地說:「現在做雕刻很難吃得飽啦!」傳統雕刻業正慢慢沒落,訂製木偶的人逐年減少,不像往年無論雕刻出多少作品,都有顧客前來購買,而鹽雕不但辛苦也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難以找到肯吃苦的年輕人學習。雖然自己的手藝可能難以找到後輩繼承,但張安全表示,仍會珍惜自己的創作,繼續將鹽雕當作興趣,雕出屬於自己的農村生命力。
<註一>石臼:一種將石頭鑿打呈凹入的圓球型槽,凹槽中可放置稻穀麥子或其他硬體食物,杵搗其外皮。
<註二>石磨:外型為兩塊石塊上下貼合緊密,其大小不一,將食物藉由石塊的旋轉而磨成細碎粉粒為目的之器具。
<註三>古亭畚:是一種大型的圓桶穀倉,直徑十尺,高度也約十尺,留四方形窗或門以便納取穀物,周圍使用白灰、黃土或牛糞封閉,有使用稻草蓋的屋頂,狀似斗笠,現在是用薄鐵板,放至戶外可收納雜糧。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