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嫁妝文化節 阿嬤的故事

2008/12/04 06:19
3,41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胡芝瑋/台南後壁報導】

  「現在為人做媒與以前最大的不同,在於現在為人做媒時,雙方結婚前要見過面。」擁有60年以上經驗的媒人婆蕭寶菊表示。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傳統嫁娶民俗皆已改變或是簡化,為讓民眾重新認識嫁娶文化,台南縣政府與台大城鄉基金會在台南縣後壁鄉菁寮部落聯合舉辦「嫁妝文化節」。

 
四十年代女性婚嫁時所搭乘的轎子,由兩位男丁在前後抬轎。
記者胡芝瑋/攝影
 
  早期菁寮部落是商旅來往諸羅城與台南府城必經之路,在日據時期菁寮部落的發展更為蓬勃,附近農村與當地居民婚嫁所需的各式樣品,皆可以在此買齊,因此菁寮村北勢街有「嫁妝街」之名。台南縣政府文化處文化資產科科員吳佳穗表示,菁寮部落擁有豐富的農村文化資產,而嫁妝街更是當時繁榮景況的縮影。為了保護與傳承農村嫁娶文化,其中包括有形的文物與建築和無形的記憶與話語等,藉由菁寮阿嬤提供昔日的嫁妝,呈現台灣不同年代的嫁娶文化,而這些充滿歷史記憶的「阿嬤的嫁妝」,將於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十四日在台南縣後壁鄉菁寮國小中正堂展覽。

  一進入展覽禮堂,映入眼簾的情景是布滿於地上的金黃色稻穗,與將稻穗區隔出一條道路的黃褐色稻草,而阿嬤的嫁妝就展覽於金黃色的稻穗之中,不只帶出主題「阿嬤的嫁妝」,更融合農村的味道,使民眾一進入會場,便有如置身於農村的婚禮現場。「當我進入會場,看到擺在地上的爐火時,便想起當時嫁進夫家的情景。」住在菁寮的民眾楊藜榛表示。擺放於展覽現場的嫁妝,從飾品、家具至交通工具等皆具有其歷史意義,提供嫁妝的居民鄭稠表示,看到這些嫁妝,就想起之前當媳婦的時候。鄭稠當時做媳婦時,每天早上必須拿著木頭架上的臉盆到井口打水,然後再到公婆房間服伺公婆盥洗。她說:「那時做媳婦很辛苦,不像現在的媳婦那麼好命。」除了放在床頭邊木頭臉盆架外,其他展出的嫁妝皆有其特殊風俗,像是女方需準備兩個衣箱帶至夫家,裡頭分別放置衣服與褲子,結婚當天晚上,丈夫便會打開其中一個,若打開的衣箱是放褲子,新娘生的小孩將會是男生,若是衣服則為女生。雖然展覽會場的嫁妝看似老舊,但是每件嫁妝皆有其故事與意義,民眾如果遇到提供嫁妝的阿嬤,不妨跟阿嬤聊聊,阿嬤將分享嫁妝背後的故事,也可能提供一些相夫教子的小撇步,這些都是阿嬤們一代接著一代,口耳相傳的習俗。

  此次嫁妝文化節,除了靜態「阿嬤的嫁妝」展覽,在十二月七日將有「迎娶踩街巡禮」活動,帶民眾體驗舊時婚禮的現場氣氛。今年邀請了當地的8對金、銀婚夫婦與兩對新人,象徵婚嫁文化的傳承外,政府也期望藉此讓文化繼續延續。活動將由男方沿街報喜訊,路上敲鑼打鼓至女方家,待女方與家人拜別後,便踩街遊行、接受眾人的祝福。然而此次與去年不同的是,新娘乘坐的交通工具從牛車、轎子到三輪車一應俱全,舊時的農家傳統婚禮將忠實地呈現在菁寮老街,重回四十年代熱鬧的情景。

  在迎娶踩街巡禮的活動中,男方沿路所走的老街,即是「嫁妝街」,墨林村村長殷獻政表示,嫁妝街上的商店皆有五十年以上的歷史。街上辦理嫁妝的相關老店,如銀樓、鐘錶店、棉被店、照相館等仍繼續為菁寮部落的新人服務,開店近七十年的鐘錶店老闆殷瑞祥說:「當時的人都要早起工作,因此在辦理嫁妝時都一定會到這裡採買手錶或是鬧鐘。」民眾在尋訪老街時,不妨進去店裡與主人聊聊天,主人們皆會熱心地敘說店裡的故事。

  老街、老主人、老故事,在歷史悠久的嫁妝街上,不只有老店獨具特色,更有百年以上的老建築供民眾遊賞,民眾於假日時到菁寮度過一趟尋幽訪古之旅,將是不錯的休閒去處。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