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來去台北—臺北機場的最後回眸

2014/10/13 13:50
2,479次瀏覽 ・ 1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5
檢舉

1885年,劉銘傳奉派為第一任臺灣巡撫,並於臺北府城北門外創設機器局,其遺跡將於捷運北門站展示;1887年7月,於臺北成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開始興建大稻埕到基隆段,1888年向德國霍亨索機車製造廠(Hohenzollern Aktiengesellschaft für Lokomotivbau)購入「騰雲一號」)及「御風二號」兩部蒸汽機車,騰雲號目前展示於台北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前;1891年,中國人自辦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大稻埕至基隆段完工通車,目前位於基隆獅球嶺的鐵路隧道即建於1890年的僅存古蹟,而約位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紅磚色新大樓的位置,在清朝時期這一帶建有一座歐洲棚架式車站的「臺北火車碼頭」,是第一代臺北車站的站址,「臺北火車票房」則是指售票處。

1895年,進入日本統治的時期,臺北北門附近的鄭州路、延平北路、忠孝西路、西寧北路之原機器局區域,初期改設為「臺北兵器修理所」,1899年11月8日成立鐵道部,該廳舍即成為鐵道部辦公場所,1990年改稱為臺北鐵道工場,區域內的廳舍群,於2010年12月21日公告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北工場)」的臺北市定古蹟。

後因全臺鐵道系統設備需求增加,於1930年選定七星郡松山庄興雅地區,由臺北總督府鐵道部速水和彥負責設計,開始陸續新建、遷建至臺北機場的現址,並於1935年落成,是鐵路局最大的車輛維修與改裝工場,有「火車醫院」之稱,高峰期曾有5工區17工場。因鐵路地下化與高鐵路現等因素,2012年,陸續搬遷至桃園富岡機廠。2013年,組立工場、鍛冶工場、原動室及澡堂指定為臺北市定古蹟;總辦公室、客車工場及柴電工場登錄為歷史建築。目前,僅開放部分廠房供民眾參觀。

走進台北機廠,映入眼簾的是行政中樞的總辦公室,前庭的長方形水池、圓拱型的廊道、洗石子的立面,牆面水平線條的裝飾,呈現簡約典雅的「日本初現代主義」建築風格,這裡展示著臺北機場的回顧。

沿著導引路線,1962年完成的柴電工場原稱內燃機車工區,鋼筋混凝土結構,有大跨距鋼桁架與挑高的空間,地面有油漬木磚地坪,為車體維修、拆卸與組裝的場所。以柴電機車的維修為主,也兼修電力機車或電聯車組的各式迴轉機,為台鐵車輛動力柴油化基地。

組立工場與吊車軌道共構,為維修的第一站與最後一站,負責車廂的拆卸與組合,隔壁的機器工場是組件維修與零件加工的廠房,這裡展示著昔日的火車頭鍋爐與作業的情境,地面的油漬木磚地坪,也是獨特的設計。

原動室原名原動機室,設置於1933年,5噸與8噸的鍋爐產生工廠所需的高壓空氣及蒸汽,並藉由管線送至各工場,作為氣動工具或大型蒸汽錘等設備的動力來源,高溫蒸汽最後將剩餘熱能送到員工澡堂加熱浴池,機廠高聳的煙囪與松山菸場鍋爐房的高聳排煙煙囪,是1980年代台北東區最醒目的地標。

鍛冶工場為鍛件製造、鋼件熱處理與彈簧修製試驗的廠房,有蒸汽錘、油加熱爐、空氣錘、柱起重機及各式工具,有鍛冶、鎔鑄、鑄鋼、壓鋼等作業,蒸汽火車的所有零件這裡都可以打造,奉祀著太上老君祈求平安;其中1/4噸的蒸汽錘更是1989年劉銘傳年代的機具。

建於1957年的客車工場,為車體修理與噴漆的廠房,鋸齒型的屋頂與採光天窗,為當時的風格設計,只是現在僅剩空蕩蕩的移車區。

戶外的移車台是有效率移動車廂至廠房的設計,1935年使用迄今的露天吊車台,可以將旁邊整排材料室的各種零件、材料設備搬運到各廠區,也是盧貝松的「露西」拍攝場景之一。

1935年完成的澡堂,拱型建築與圓形浴池是速水先生的體貼,讓滿身油污的技工們能清爽的回家,這裡也是周杰倫的「天臺」拍攝場景之一。

台北機廠不再運作後,迄今只開放外界參觀三次,2011年6月8日至6月13日,2012年7月14日至8月31;若您想,邂逅臺北機場未變身前的最後回眸,2014年9月27日至10月26日。

背景音樂來源:https://www.jamendo.com/en/track/1123882/dreams-and-reality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