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婉茹、馮少菲/嘉義報導】
清代時嘉義城的北門,是現今嘉義市吳鳳北路與民權路交會處,以北的吳鳳北路即當時的北門外街。日治時期,阿里山的林業開發,締造了嘉義北門地區林木產業的盛世。另外,剖香腳、雲霄厝古道、牛灶、內教場等,更是該區的文化特色,別具歷史意義。
北門地區發展概況
古時嘉義市形如桃子,因此又名「桃城」。圖片來源/王廣禮提供
古稱諸羅城的嘉義市,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當時的諸羅城以草樓做為城門,分設東西南北四門。由於北門受到廣大的管轄範圍,因此諸羅城內設置「北路營」,捍守諸羅城以北的領土,嘉義北門因而成為台南以北最大軍事基地。另外,北門附近設有參將署、守備署等軍事機關,以及作練兵用途的內教場。在日治時期,嘉義城牆被拆除,北門地區因為交通便利,成為新的地方政治中心,代替了原來在城隍廟及東市場間的縣署,並在參將署設置嘉義廳署。另外,在1923年興建的嘉義廳,也成為今日嘉義市政府的雛形。日治以後,由於阿里山的林業開發和阿里山鐵路的興建,日本人在北邊設置營林所製材工場<註一>,使得林森西路成為木材商店雲集的木材街。而阿里山的美麗風光吸引了無數遊客,奠定了北門地區林木和旅遊產業的基礎。
雲霄厝古道 宗教歷史意義濃厚
嘉義市區的東北方,清末時稱「雲霄厝」,自安和街197巷起經和平路361巷延共和路135巷至忠孝路止,全長約450公尺之雲霄厝古道,是北門地區甚具歷史意義的文化特色之一。雲霄厝古道早年在北門城外,來自東方或北方的民雄、竹崎等外地民眾一定要由此進諸羅城,是古諸羅城外唯一的聯外通道。雲霄里里長王廣禮表示,雲霄厝相傳是來自中國大陸福建省漳州府雲霄廳的聚落。來自福建省漳州府雲霄縣的先民,隨鄭成功渡台,落居於諸羅城外東北隅的古道兩側,雲霄厝因而得名。到了民國四十二年,內安里以及雲霄里合併為雲霄社區。
雲霄厝由於靠近香火鼎盛的地藏王庵,因此在民國五十年代,流傳「雲霄厝剖香腳,暗街仔台木屐」的俗諺,特別是在今安和街197巷,俗稱「雲霄厝的巷仔」,到處可見家家戶戶在自家門前剖香腳的景象。剖好的香腳賣到台南、嘉義、高雄等地,雲霄厝成為嘉雲南最大的香腳產地,並且享有「香腳的原鄉」之美譽。除此之外,雲霄厝古道也是一個極具宗教意義的地方,以往每逢元宵節一早,雲霄厝居民都會經過雲霄厝古道,恭迎天上聖母的聖駕<註二>。
百年文化經典 今成懷舊景點
北門地區的文化當中,「雲霄厝剖香腳」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早年雲霄厝居民生活清苦,家家戶戶幾乎以剖香腳為業,以賺取微薄工資貼補家用,因而形成地方特色。另外,日治時期所留下的「牛灶」和「內教場」也是該區的特色文化景點。「牛灶」即今嘉師附小西南邊的長榮街一帶,是日治時代軍牛的集中地,光復後已被撤廢。「內教場」則是昔日軍隊操練及處決罪犯的場所,位於今內安里普濟寺一帶<註三>。除此之外,已有300年歷史的普濟寺<註四>,以及在昭和十三年(1938)的廢廟運動中准以留下的地藏王庵<註五>,都是北門文化中極具特色的地方。
北門地區一帶的發展與文化,別具歷史淵源。該社區令人懷舊的文化景點,是伴隨著當地居民走過歲月的地方。
<註一>營林所製材工場,設置於大正五年(1916),屬營林所管轄,位於阿里山鐵路終點北門火車站前,戰後改稱嘉義第一製材工廠,專製販賣木材。
<註二>聖駕在古道的大榕樹下停留片刻,接受居民朝拜後,才移至地藏庵駐駕供民眾前往膜拜,中午以後,再返回城隍廟駐駕。
<註三>即今公明路東門派出所至中山路普濟寺一帶廣場。
<註四>普濟寺在昭和十三年(1938)的廢廟運動中被夷為平地,於民國四十年復建。
<註五>在廢廟運動中准以留下的地藏王庵,曾是寄棺之處,也是造就一帶昔日有較多棺材行的原因。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